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网络阅读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名著本身,也可以有多种读法,包括网络阅读
一年一度的世界图书与版权日(4月23日)又来临了。为推动全民阅读,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风尚,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相伴启动的“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主题活动,将对全民阅读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意义深长。
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
在云翻水逝、潮涨潮落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诱惑,渐渐变得浮躁;孩子们因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无暇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网络文化盛行,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疏远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中——有人因此惊叹:传统阅读的逻辑性遭到了破坏。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名著,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基础。这一切应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现在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似乎只在读教科书,许多老师也似乎只在读辅导书。以这样的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能读出快乐来吗?因此,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2007年8月至2008年初)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个百分点。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其实,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网络阅读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
网络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与参与的兴趣
网络的特点与优势,就是方便、快捷、海量、高效,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与参与的兴趣。而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只有孩子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也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以,名著本身,也可以有多种读法,包括网络阅读。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优势,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资源上网,鼓励大家多读优秀的东西方文化经典书籍,也就是多读名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事实证明,忽视经典阅读,容易使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维能力下降。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时代尤其如此。一个热爱阅读名著的人,总处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这种阅读很少带有功利的目的。古人把读书之事看得很重,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种书卷气的自然流露;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读书是追求人生的完善,如果把读书功利化,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之所以喜欢网络阅读,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这给我们以启示。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们时间,还要给孩子们宽松的环境,要教给他们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评的阅读方法。引导阅读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会了阅读,就不再是“苦作舟”,而是“乐作舟”,就会把读书当成乐趣,就会孜孜以求、不辞劳苦地奋力攀登巍巍书山,如痴如醉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善于阅读的心灵
英国散文家理查·斯蒂尔爵士说过:“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一样重要。”阅读可以获得信息,让人充实;阅读可以明白道理,让人深刻;阅读可以开阔视野,让人宽广;阅读可以增长知识,让人丰富;阅读可以享受自由,让人愉悦……阅读的乐趣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管是书本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名著阅读可以形式多样,但本质上来说,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一本书好不好,值不值得阅读,如何阅读,诸如粗读还是细读,深读还是浅读,只有亲自“下水”读了,才能作出判断,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提倡全民阅读,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善于阅读的心灵。
(实习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