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写育儿手札 作家心作触动读者心结

2009-02-23 11:00:40来源:文汇报     作者: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些知名作家写“育儿手札”坦陈在孩子教育中遇到的迷惑、痛苦和矛盾,引起读者心灵共振

     前不久,武汉作家池莉将自己陪伴女儿成长的经历和感受写成报告文学《来吧孩子》,其中不仅实录了她陪送女儿高考的两整天“几乎没有踏实睡个囫囵觉,不停地在晒烫的大街上跑来跑去,衣衫尽被汗湿,小腿紧张到抽筋”等引起中国家长普遍共鸣的细节,更写下了她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孩子人格培养的许多思考。
   
    令人瞩目的是,池莉在书中以激烈的言辞,抨击“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缺乏逻辑的混帐话”,呼吁干预“国内儿童教育的铁板一块”。
   
    “起跑线”上本无输赢
   
    池莉认为“人生根本就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人生更没有什么整齐划一的起跑线”,她身体力行,从女儿出生,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到考取英国的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做了一场“离经叛道”的实验,《来吧孩子》可以看作这场实验的手札,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不少年轻父母交流读后感,感到“她的育儿观点与我们有点‘格格不入’”,“池莉认为幸福的人首先拥有一个好的品质和性格。我个人非常认同这一点,但我们身处的环境好像与此有较大的差距。我们社会认同的是——学历、金钱以及地位。我们教育体制认同的还是——高考。一切为高考服务!我们屈服于这种共识……”
   
    有的家长掩卷沉思:“朋友推荐我看《来吧孩子》……其实只要有爱,只要遵循孩子的天性,就没有带不好的孩子”;“我不会用我自己这把并不精确、带有很多缺陷的尺子去测度女儿,而会像关爱一株幼小的嫩苗那样,悉心呵护她自身的特质,我想,这也是对女儿生命的尊重”。还有一位教师说:“读完池莉的《来吧孩子》后,感受非常复杂:震惊、沉重、愤怒、悲伤和感动,这本书向我们完全展示了目前国内教育的真实生态。”
   
    这本书也引起了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的关注。“池莉是对的,小孩应该在玩耍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上海市儿童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桑标认为,中国的家长们从追捧当年的“哈佛少女”,到热议“郎朗式成功”的是与非,到如今反思“起跑线上有无输赢”,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我也不认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观点。早期教育当然需要,但除了某些孩子有遗传的缺陷,大多数孩子在智能上的成长都比较接近。所谓的输和赢,是人们总爱用外在的社会价值对孩子进行评判:好名次,好学校,在某些特定领域表现出早慧,小小年纪拿回一大堆奖状,等等。”桑标强调:要从过程来评价孩子的成功,不必太关注结果性的东西;不要因此牺牲了孩子的体验,忽视了孩子的乐趣和素质的培养。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实行自主招生,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为我们从根本上扭转刻板僵化的教育观念提供了契机。”桑标教授表示,池莉所说的“铁板一块”应该从现在开始打破。
   
    作家“心作”触动读者心结
   
    知名作家袒露心事、叙述“儿女情长”之作,比专业学者的理论书籍更能贴近读者的心。池莉的《来吧孩子》、《怎么爱你都不够》,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育儿手札《孩子,你慢慢来》以及与儿子的两地书合集《亲爱的安德烈》,北京作家王朔的“心灵散文”《致女儿书》和半自传体小说《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等等,都毫不掩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迷惑、痛苦和矛盾。他们像普天之下的父母一样,在孩子教育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压力这个绕不开的话题中举棋徬徨。
   
    “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扒肝,如果我还希望一个读者读到我的心声,那也只是你。”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写道。他在《和我们的女儿谈话》中,写到了与妻子离异、未尽父职的自责:“最后一次离开你们,从那天起我就没勇气再说爱你,连对不起也张不开口,作为人,我被自己彻底否定了。从你望着我的那眼起,我决定既剥夺自己笑的权利,也剥夺自己哭的权利。”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她曾像所有的中国母亲一样,希望孩子的作业能写得更漂亮一些,但是,泪水涌上了孩子的眼睛,他咆哮着说“你总要我得两只老鼠三只老鼠(一种奖励),这么好那么好,我有时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龙应台愣在了那里,并开始自省,得出答案:“我愿从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静静地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印象中像野火一样热烈的、痛快的、锐利的龙应台,因这些身为人母的心灵絮语而产生了有别于政论文章的影响。有读者在评论中附上感言:“这是一口气读完的书,给人温暖、光辉的感觉。这是孩子的成长手记,也是极好的启蒙日志,温情地教孩子看这个世界,鼓励自由和理性的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平常琐碎的句子,也因为有爱而动人。”
   
    业内人士评点这批作品说,它们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家们凝练传神的记录为近20年来的中国家长留下一份刻划淋漓的心灵样本,更在于它们为生活在教育升学压力下的孩子、家长和教师们提供了在“铁板一块”下相互温暖、沟通、理解的空间,一片缓解冲突、释放压力、启发思维的“心灵后径”。

  (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