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千帆
今年“春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唉,“本山大叔”也栽了!虽然“春晚”连年缺少创意、乏善可陈,但是赵本山的小品没能激起笑声,多少有点让人失望。批评赵本山的自然大有人在,不过除了植入广告之外,我倒愿意替他的败笔鸣不平:赵本山的小品今年终于“走麦城”,是小品的题材决定的,和他的演技并没有必然联系。作为小品的《捐助》没有达到观众预期,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崇高的话题不好玩,严肃的故事本来就不应该作为笑料;硬把一个沉重的话题拿来说笑,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这样。
看看赵本山在历年“春晚”表演的节目,不难得出一个规律:凡是能把观众逗乐的故事,多半不是具有崇高、深刻或进步意义的话题,而是对现实世界中的鸡毛蒜皮的讽刺。《卖拐》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巧舌如簧的诈骗分子。如果说这个话题有什么进步意义,那就是提醒人们谨防受骗。《昨天今天和明天》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白云)的“写书”经历,从中折射出当今社会爱好虚荣的浮夸风气。要说这个话题有什么正面意义,至多是间接讽刺了中国社会相当盛行的“摆谱”文化。《策划》讲的是一个“公鸡下蛋”的荒诞故事,最后小品想要表现什么并不清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被幽默的台词逗乐了。去年的《不差钱》也没太大意义,最让人发笑的就是赵本山和小沈阳点菜谱的对话。点菜是多么无聊的事儿,但是恰恰从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小事情里能生出幽默来。
一旦事情变得有意义起来,幽默就不容易了。《捐助》描写给贫困学生捐钱,题材很正面,但是可挖掘的笑点实在不多。虽然赵本山和他的徒弟们在台上尽量让人发笑,但效果只能是勉为其难,因为故事里根本没有什么可笑的东西,最后不得不通过嘲弄受捐助的弱势群体等低俗言辞博得一笑,但是即便有些观众在那种情况下笑得出来,也只能反映了这些人对歧视贫困的漠然,而这种状态本身是很难让人笑出来的。或许遗憾的是,这大概就是喜剧的本质。崇高庄严的命题天生就不是用来发笑的,人们感到好玩好笑的恰恰是那些没意义甚至有点低俗的话题。你可以说大多数观众“素质不高”,但这就是人的本性,而且不独是中国人的本性,外国人的本性更是如此:你看国外那些脱口秀、搞笑剧,哪个不是百分百的无聊事?哪一位胆敢正经八板上台讲捐款,保证没两分钟就被观众轰下台。在崇高与幽默之间,我们只能选择一个。如果要讲一个正面的话题,那就选一个严肃的场合;如果要让观众发笑,那还是选择一个轻松点的话题吧。
这不是说像《捐助》这样的正面话题不可能整出点笑话,或赵本山和他的徒弟们不可能表现更好些,但是事情的性质决定了结果;如果小品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观众,那么观众看了是不会笑的。一旦和政治搭上,牺牲的就是幽默。这是没商量的。
(编辑:王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