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卖场和日常秀

2017-06-12 11:45:39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谢湘南

   
一个成功的艺术展会,不仅仅是一个好作品集聚的卖场,而且是一个当代文化的能量场,它能展现超出常人想象的边际效应,如果从这一点来评论,第五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无疑是成功的。

1.jpg

  一个成功的艺术展会,不仅仅是一个好作品集聚的卖场,而且是一个当代文化的能量场,它能展现超出常人想象的边际效应,如果从这一点来评论,第五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无疑是成功的。


  无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这五年如何演变,它的主旨都是一个艺术品卖场,这一点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很多对巴塞尔艺术展的苛刻评论,其实是剥离了展会商业的属性与本质。


  人群扎堆是这个卖场兴旺的最显著外相与标志。卖家、买家、游说者、旁观者(潜在卖家、买家)……可以作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一个分类法。相对应的则是畅销、平售、滞销。在这个展场,无论什么形式与形态的作品,展示的目的都是出于销售的愿望,粗暴些说,都是为了卖个好价钱。


  香港成为亚洲艺术市场的心脏,其实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其实做了一件更具野心的事,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联合瑞银集团,首次发布两份重要刊物:《瑞银艺术藏品:艺术造就自由》以及《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了美国及英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艺术市场。显然,它们试图引领亚洲艺术市场的走势。这份报告的出炉,有如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底气,垫高了它的嗓子,也提升了它专业的形象。


  有一堆漂亮的数据,其实并不能真正让普通观众产生亲近感,或者说让观众心生愉悦,自然流露出沉浸在文化与艺术中的喜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事件,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主要还体现在它有着丰富的现场,有着分量很重、引人深思的作品,也有试图融入城市的体验项目与交流现场,它是各种文化、不同声音碰撞的小宇宙,它或许能在不经意的某处,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情感的交融与奔突。


  其实任何艺术展会,通常都是作品并置的现场,它的众多主题性的策划,或者说它所要彰显的某个理念与某种价值观,都会被没有明显区隔的方格子所削弱。比如艺聚空间“子午线”这样的概念,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不去留意,普通观众很难分辨出来。而各种材质,各种艺术类型(比如油画、雕塑、绘画、装置、影像)的交织与串捎,实际上也突显出后现代社会的特质。作为一种拼贴、拼盘式的社会景观,或许它真正的意义就是体现在它的持续性,这样不断堆积、不断叠加、不断更新的过程。


  一个人在一个现场持续逛上一天,或者两天,会在这之中碰到无数的熟面孔,无论是观众本身,还是作品本身,如何保持新鲜感都会成为一种考验。这也是景观性社会所提出的一个问题。艺术博览会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艺术本身的问题,还是现代社会万象。


  从城市角度或者地域性来考虑,它所能产生的边际效应,也应该成为考量它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走过五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产生的边际效应,确实也是在不断增大。以邻近城市深圳为例,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带动下,深圳的艺术商业氛围也越来越浓,开始有两个艺博会在模仿着做起来,并且形成风格上的差异,有着竞争之势。艺术空间也在日渐多起来。从另一方面看,很多喜欢艺术的深圳人也日渐把去逛香港展会,当作一种“日常秀”。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