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拓宽边界 打开空间 提升品质

2021-12-25 10:29:22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多年来一直关注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发展。

  里下河文学内涵的有效认证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多年来一直关注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发展。他认为,里下河文学研究整个组织和规划是非常清晰非常务实的。从概念的提出到每次研讨会主题的设计,从作家作品的研究到一系列丛书的推出,从作家队伍的整合到文学新人的培养,包括一系列创作规划,这些年来取得了系列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历次里下河文学研讨会的成果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吴义勤说,第一个方面,里下河文学的概念,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它的边界不断在拓展,内涵不断得到越来越有效的认证。可以说,里下河文学不是一个流派的概念,而是一个更抽象、更宽阔、面向全国的文学概念,已经脱离了地域性,上升到一个被高度认同的文学概念。这是很多学者、评论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二个方面,里下河文学研讨会的召开,促进了地方文学生态的繁荣,对本土作家队伍的成长包括地区间文学的交流和对话发生较好的催化作用。第三个方面,提升了对里下河作家作品的研究水平。现在里下河文学研讨会搭建了一个平台,对里下河大范围的作家进行系统研究的机制,出版了一系列的丛书,还涉及了很多研究项目,这一点对纳入里下河文学范围的作家研究起到深化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大陆文学的研究都是有贡献的。第四个方面,论坛聚焦、吸引了全国的目光,成为展示泰州地方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窗口。本次论坛以《里下河青年写作:地域影响与时代新经验》和《里下河故事的网络文学表达》为主题,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很值得思考的话题,体现了这个论坛的组织者进一步拓宽里下河文学的边界,打开里下河文学的空间,提升里下河文学论坛品质的一种设想。

  一条清晰有力的文脉

  里下河文学是一条清晰有力的文脉,从古至今一直非常活跃、非常清晰,出现了很多作家、批评家、诗人。文脉要有活水接续,而里下河恰恰是一个水源非常充足的地方。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注意到,这几年来,一批青年作家从里下河成长,走向全国。里下河有一个青年创作的现象,它的特点是各种文体创作都很发达。小说有像庞羽、汤成难、王忆等非常有特色的作家;周卫彬的散文创作也引人注目。里下河青年创作有一个非常奇异的现象,他们的创作经历似乎有些相似,每个人的作品呈现又不相同。比如,庞羽和汤成难都是从青春故事写起,他们的青春故事都依托于稻田,这就坚定了他们的创作和大地等更辽远的背景结合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书写青春情绪。庞羽的创作找不到确切的师承,总是充满一种力量,比如《一只胳膊拳击》呈现出的创作路数如此之宽,不会是走不远的作家,而《我们驰骋的悲伤》的出版,说明她正在走向成熟。

  汤成难的作品给人印象是深刻的。从青春情绪慢慢走向宽阔的领域,复杂性已成为其小说非常重要的特点。周荣池的散文特别接地气、有现实感。比如《一个人的平原》,每一章都是村庄史,更是生命史,这样的写作方式,如此细微又不做作的写作路数难能可贵。施战军还提到王忆的小说集《不虚此行来看你》。作者由于身体的原因,更钟情于创作,她的想象力完全飞出身体局限,作品本身就是她飞翔的翅膀。

  里下河给各人影响的角度是不同的,施战军建议里下河流域的作家尽量延展,用作品给这块土地注释。“他们的作品有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该较劲的地方较劲,该和解的地方和解,同时保证自己的锐气,有更大的宽容、宽厚的品性,所以形成了向善不隐恶、向美又不虚美的特色,他们的写作充满着蓬勃的悟性,像油菜花、像稻田、像水面飞的水鸟一样,把地方性的敬畏和世界性的宽展融合在一起,每一个人都有通往高妙之境的可能性。”

 作家群?文学流派?升格或有空间

  早在2013年10月第一届里下河文学研讨会召开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丁帆就提出,里下河作家群可以成立,叫里下河文学没问题;如果称为文学流派,那么从学术性、学理性和文学史的角度来考察,还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在组织上是同人性质,二是风格基本统一,三是价值观基本统一。现代文学史上,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符合条件的,当代文学史上有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因不符合三个统一标准,文学史家对此仍有不同意见。

  “作家群同样可以入史。东北作家群在现代文学史很有名,他们的风格不同,所以称为‘群’。里下河的作家聚集了这么多,可以作为一个群体,学术上叫文学社群,就是作家群。”丁帆建议,里下河文学可以从作家群开始做起,社群能否发展为一个流派仍需努力。

  丁帆指出,在当下时代成为一个流派有四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应该有流派盟主;二是流派的组织应进行清理整合,去掉一些价值观和风格不太一样的,基本框定一个地域风格的流派;三是流派风格的统一性;四是流派的价值观。具备这几个条件,里下河文学才能从作家群升格为作家流派。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雨花》主编朱辉同意丁帆的观点。他认为,里下河文学要形成流派需要共性,包括价值观的共性、审美趣味的共性等。共性是天然存在的,会自然淘汰,同时也会自然成长,而大于流派、大于文学群体之上,还有两个字叫“文学”。

  “所以我认为应该强调一下文学的差异性,这是文学真正的价值。”朱辉说,每个人要发挥自己的天赋,强化自己的文学趣味,向真正的文学,向真正的好作品去努力,里下河文学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脱离了母体的飞行者”

  “里下河青年写作在地域影响以及时代新经验的呈现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审美特质,这是富有研究价值的一个话题。”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指出,里下河青年作家的创造一方面受到里下河前辈作家的影响,比如他们的写作仍然表现出一种柔韧、细腻的叙事风格,但现在形成了更多属于他们自身印迹的一些特色,他们已经成为脱离了母体的飞行者,如果前人的影响给他们一双诗意的眼睛,这双眼睛所捕捉的故事和捕捉的方式完全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张光芒进一步分析道,青年作家的写作更加远离概念,远离传统文学写作的影响,而表现出重视细节、把握生活、把握时代的特点。汤成难长篇小说《只有一只乳房的女人》,就在很多细腻之处体现出重要的心理描写特色,真实、感人、丰满、生动、细致入微,这正是小说的生命力之所在,他们通过细节进入故事,通过故事进入生活,体现出宏大写作的气质。在里下河青年作家笔下,有对生活迅即变化和复杂性的敏锐把握和捕捉,当下的生活不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不再是想象而是真实的,作家在深刻观察和思考人生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同时思索人生向上的可能性,寻找人性突破口的可能性。通过这样的努力,里下河的青年写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更加深刻的悲剧美学。庞羽的写作也有自觉的认识,她在更进一步地思考与命运有关的哲学,还有人性的锻造。张光芒认为,里下河的青年写作已经在把握生活的能力以及在当代生活呈现方面,表现出超常的一面,这都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小说选刊》杂志主编顾建平提出,要讲好里下河的故事离不开里下河文化,文学是文化最有效的载体,里下河文学应该成为里下河文化文艺的博物馆,成为里下河文化的百科全书。本届研讨会有两个议题,议题之一是里下河青年写作:地域影响与时代新经验。年轻一代写作者的作品,不可避免要接受地域和时代影响。时代经验与地域影响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为表里的。写作者一方面借助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审视时代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时代的高度,审视传统与地域文化。青年写作要让里下河文学成为真正有根基的文学、有内涵的文学、有文化的文学,而不是空洞的地理与文学相叠加的概念。

  “里下河青年作家们思维更加奔腾,表述更加自由,同时更加敢于坚持,他们追求塑造和解放自我,同时积极思考社会议题,关注社会和自我的关系。”《青年文学》主编张菁说:“青年作家们写作更加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面对个体经验,他们的讲述不再是单纯事实的罗列,而是处在变化的态度和解释的模式,开拓的视野赋予作家们可能性,所以里下河的青年作家的写作,是当下更是未来。”

 再论里下河文学与地域之关系

  里下河文学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这个群体自古至今有这么优秀的表现?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表示,里下河是平原上的水乡构成的,里下河特有的生成环境和自然条件,影响当地人民特有的生存方式,作品里面的情感和思绪,都与这种因素有关。

  《文艺报》总编室主任李墨波觉得,地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薄弱,文学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里下河的青年作家正在从群体走向个体,从共性凸显个性,之前地域性所带给他们文学创作上的共性,现在越来越多呈现出个人化的一面。比如王锐的小说里,人物要逃离自身生活的小圈子去上海,对他来说上海不仅仅是普通的城市,意味着诗和远方,没有想过真正到上海之后生活怎么样,只是想要摆脱原生家庭束缚,摆脱地域性的束缚。城市对他们来说不仅仅具有地理空间上的意义,更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从写作者的角度阐发了观点:一是淡化身上的地域标识,写作时要丢开地域的认定和归属。作为青年作家,要警惕、拒绝被同化。二是身体要远走他乡,精神留在故乡。离开故乡一段时间,可以使精神更能够深入故乡,写出属于这块地域的有丰沛情感的作品。《天涯》主编林森梳理了庞羽、汤成难、周卫彬等人的作品。他发现,如果说有地域性的话,地域性带来的影响更多是审美意义,像以毕飞宇为代表的作家,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下年轻人在城市中的漂泊感,更多是一种时代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地域性元素,这一点,可能当下的年轻人感触更深。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提出,一个艺术家或作家,可能是一个地域的,但也有可能在艺术上不属于这个地域,直到这个地方变成你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能够把这块土地变成一个人的土地。比如里下河,变成一个人的里下河,变成与精神结构的一个版图,人在里下河未必属于里下河,我觉得只有在作品当中创造一个里下河,你的文学才真正属于这个地方。”胡弦说。

  如何把握时代的特征,再现今天的里下河文学与过往的里下河文学相比较的新变,在创作中主要表现为青年作家们更注重揭示自然、从容、淳厚的古风与城市化进程产生的新的冲突与融合,从时代变革的蛛丝马迹、心理成长中的隐秘、观念的进化、小人物遭逢的不可言说的命运等细节当中解读其中的玄奥?《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主任王宁提出,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正是时代的风云际会给里下河文学提供的新命题。它是一种“冲突裂变”,更是一种“包容整合”。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里下河的青年写作应该具有一种突破意识,既能根植里下河,又能走出里下河,既得益于里下河厚重的文化滋养,又能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表现领域,运用个人经验开掘与新的时代现象、新的时代问题相关联的文学表现领域。即作家从个体人生经验的局部出发,思考民族未来命运、民族文化的走向等宏观性问题,给里下河文学注入更具开拓性的视野,这是当下里下河青年写作的价值追寻所在。

  “青年作家的写作,正在不断地突破地域的经验限制,里下河静水流深的传统基因在年轻人身上烙下了文化的烙印。”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堂会特别注意到年轻作家周荣池,“仿佛是一个里下河平原文化记忆一个垂钓者,把日常生活当中隐秘的东西、传统的东西打捞出来,复活了传统当中跟农业、水乡、渔业、农耕等相关的文化记忆,比如《一个人的平原》,详尽描摹了里下河地区的自然风物和风土民情,展示了里下河平原的生活方式和乡土变迁”。

  评论家、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干认为,里下河在今天不仅是自然的生命,文学的生命,同时也有了社会生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里下河文学,因此更要探讨它的社会使命和社会担当。

 里下河故事的网络文学表达

  因为个人研究领域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杨早一直比较关注里下河文化本身的源流。他尤其感兴趣的是,里下河故事的网络文学表达。他以历史军事题材的《韩四当官》为例,谈到作者叙事准确,提到泰州1226处,整部小说200万字,大概有将近四五十万字在泰州发生。“从这部小说可以看出,我们有很多方式和角度去阐发里下河故事,因为里下河在整个中国的河运史和漕运史当中占着异常重要的地位。里下河作为地域在中国文化历史地理谱系当中,甚至文学地理当中的位置,是值得研究和传播发扬的。”杨早说,不论传统文学创作还是网络文学的创作,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使里下河的故事、里下河的文化发扬光大,在中国乃至在世界都绽放出应有的光芒。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也关注了里下河故事的网络文学表达。在他的阅读经验中,网络文学主要是针对古代、未来、针对城市,恰恰很少有对于乡村的表达。在分析其原因时,汪政谈到,这是网络文学特有的读者、特有的接触机制所决定的,阅读网络文学的青年作者很少愿意在网络文学里面寻找当下的经验。

  “如何把里下河的故事搬到文学方面去,对于网络文学来讲绝对是一个挑战。”汪政说,第一,要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文学创作任务和工程,网络文学作家可能要调整思路,改变网络文学跟当下的现实,特别是跟当下的乡村经验的距离;第二,在故事方式上讲可能要有所颠覆,使网络文学能够在乡村经验上找到合适的叙事方式。第三,要深化网络文学读者与创作之间更加密切的联系,重塑对网络文学的接受,使网络文学的读者能够在既有的范式中找到新的兴奋点。

  “里下河文学作为鱼米之乡的故事,也能成为网络文学的出入口,水乡企业文化、百姓的发展都可以成为网络文学的突破口,而且这种突破口在近几年网络文学中是一个很值得大家关注的现象,也在网络上取得很好的成绩,有一些写鱼米之乡的网络文学作品已经获得了影视改编权。”泰州市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主席张翔说,网络文学的门槛相对较低,给很多年轻作者机会,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希望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和里下河文学得到有机结合,达到新的高度。

  里下河文学未来希望之所在

  “里下河文学谈了多年,应该把话题放到青年作家身上,我们的庞羽、汤成难、陆秀荔、王锐、王忆都已经长大了,这些作家有许多平台可加以探讨,我们要花更多的力量给予帮助和关心。这也是江苏作协多年来工作的重点。江苏的文学要发展,江苏的作家要发展,一定要靠新的活水。”江苏省作协主席、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说,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并不太喜欢过分洋溢着区域特征这种类型的作家,他更愿意看到呈现汉语之美、挖掘人性的作品,“在我眼中,区域文化不构成文学。如果说区域文化构成文学,那么我反过来要问一个问题,哪个区域的文化不是文学呢?”

  答案是“没有”。所以就像一个人吃饭,里下河的人要吃大米,可是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大米能养活你吗? 最后让我们健康成长的一定是大米、面、玉米、土豆、猪肉、牛肉、羊肉、蔬菜等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让我们长大并成为茁壮的人。因此,毕飞宇的观点是,对每一个作家来讲区域文化都是重要的,但是区域文化不足以养大一个好作家。要想成为一个好作家,仅仅从区域文化里面汲取营养会很瘦弱。所以,青年作家不必太在意区域文化的特征,要更多地从全世界人类文明所有成果,美学、哲学、电影等其他所有的地方去汲取营养。只有这些,才能不仅仅让自己成为一个靠汲取区域文化成长起来的作家,而成为一个复杂的、能够回过头来反哺区域的文学、使区域的文学变得更加丰富、变得更加庞大的作家。

  毕飞宇说:“如果能成为这样一个作家,我为你喝彩。”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认为,里下河地区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无论是当代作家汪曾祺还是活跃于当下文坛的毕飞宇、朱辉等,都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里下河地区潜移默化的影子。这批中年作家宝刀未老,包括在文坛展露头角的庞羽、汤成难……中国社会在急剧变化,里下河新一代的年轻作家所经历的剧变是祖辈没有经历过也无法想象的,所以对他们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里下河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作家,他们的视野更为宽阔,对准了当下中国的剧变,包括文化上的冲突,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里下河。

  一批新生代的作家用更为现代的意识和书写,在传统和现代未来之间,用个性化的创作来实现里下河文学的突破和进步。比如汤成难的小说弥漫了冷峻感,有前所未有的陌生感,对生活中的隐秘和生活中的困顿,对于生活中小人物的书写,已经跟里下河传统的写法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庞羽,创作的起点从青春写起,把女性的状态还有童年的创伤等写得淋漓尽致,表现出生命的无力感、无奈感。庞羽、汤成难,包括鲁敏等新一代里下河的作家,他们从个体人生经验出发,却以更深刻的人生感觉回应社会变革,回应人性嬗变的问题,为里下河文学注入更为宽阔的视野,从里下河出发走向文学更广阔的天地。徐可说:“我觉得这是里下河文学当下的价值意义所在,也是里下河文学未来希望之所在。”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