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演已经不满足仅仅让观众笑了,哭已被他视为新的境界。《非诚勿扰2》希望用酷男靓女、时尚风格、浪漫情感、人生哲理、植入广告、旅游形象等所有的商业元素酿出一坛艺术的苦酒,让观众走心、上头,却没有去思量一下,用如此不相协调的原料调出的酒,纵然刺激,但口味已经不再纯正,观众怎能品味得欢畅?
冯导的内心丰富,也有情怀,但让观众没有料到的是,仅一年之隔,冯导却变得如此多愁而悲观。看《非2》的观众,都是带着对冯氏贺岁惯有的“笑的期待”走进影院的,想在冯小刚和王朔联袂铺就的智慧和幽默中,乐个痛快。影片开始,观众们也确实摸着了喜剧的藤——看孙红雷和姚晨两个活宝闹离婚,观葛优和舒淇尝试“老夫老妻”,再加上葛优亲切的贫嘴,舒淇性感的风情,种种创意令人称道。可是,未曾想,顺藤摸到《非2》的后半段,竟藏着一颗催泪弹,其情节陡然突变,待观众醒悟时,已经发现自己看的不是喜剧,而是面对着一场“人生告别会”,听孙红雷诉说着大段的台词揭示人生幻灭、命运虚无,银幕变成了一面“哭墙”。
按照冯导的阐述,《非诚勿扰2》想要观众挂泪,也是出于好意——生活是悲喜交加的,电影中怎能只见欢声笑语?作为饱经坎坷和沧桑的中年男子,冯导自觉有必要进行一番自我表达,让跟着他一路笑着走来的观众不要再沉迷于幻想,而是去直面将错就错的婚姻、直面人生的残酷、直面死亡的冰冷。
其实,冯导有些多虑了,对于芸芸众生来说,痛苦如影随形,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踏入了磨难和考验中,做人的艰辛劳累并非只有知名导演、著名作家这些成功人士才能深刻地体验到,也正因为如此,普通百姓才希望年末到冯小刚的贺岁喜剧中去解解乏,在特有的京味调侃、在小人物间的相互顾惜中汲取人生中的暖意。可惜,这样的渴望却遭到了《非2》的拒绝。
退一步说,就算是冯导希望达到“笑中有泪”的目的,那么这种由喜到悲的过渡也是靠剧情而自然推动的,但《非2》喜剧与悲剧部分却是割裂的,前与后分为了两个故事、两段情节、两个男主角、两个重心,冯氏喜剧根本不是《非2》的主干,喜剧的藤条上被接了一棵悲剧的大树,可是,这大树是顺藤而来的,它没有根基,只能硬生生地以说教般的姿态横在观众面前,让人无法心甘情愿地去接受泪水。
不禁想起1997年的《甲方乙方》,那部影片里同样有冯导“爱与哀愁”共存的追求,围绕着“造梦”,一伙儿善良的人演绎了庄谐并重、苦中作乐的故事,其中不乏人文关怀,不乏世俗讽刺。相比之下,《非2》已经缺少了人间的烟火气息,虽然其中也有让人叫绝的精辟之言,能够偶尔点亮银幕,但是,整体来看,《非2》显然不是睿智的,不是透彻的,不是成熟的,其中的人物已经不再接地气,一边批着上流社会,一边过着绝非脚踏实地的生活,在影片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还错把宣泄人生苦短当作彻悟,将寻求死亡视为保持尊严的方式。
1997年的冯导很年轻,作品青涩简陋,但是却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在过年时给老百姓送去真诚的情义。现在的冯导,变得高级和华丽了,虽然还是那么强调“亲民”,却在无形中与老百姓拉开了距离。究竟是观众太苛刻了?还是冯导厌倦了要哄着观众开心?也许双方都因岁月的变迁而变化、而生出误解,却都不肯“将错就错”,于是有了骄傲的冯导,有了口味不纯正的《非2》。
(实习编辑:明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