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爱乐昨献演巴伯《造谣学校》、贝尔《西区故事》等作品,还将奉上三场“交响大礼包”
2015年7月4日晚,2015上海夏季音乐节今日开幕,阿兰·吉尔伯特执棒纽约爱乐的演出拉开此次夏季音乐节的帷幕。
历经五年城市漫游,上海交响乐团主打品牌之一夏季音乐节(MISA),昨晚正式入驻上交音乐厅。阿兰·吉尔伯特执棒纽约爱乐乐团,携手美国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以一场鲜活热辣的“美式拼盘”为音乐节揭幕。与惯常黑色厚重的服饰不同,纽约爱乐从指挥到乐手昨晚清一色着利落的白西服上台,倒是和全场基调轻松兼欢愉的曲风相衬,也为夏日陡增了一笔清凉。在美国,乐团夏日在公园开音乐时,也有穿换黑穿白的传统。
演出前,上交还向纽约爱乐推荐了老团长黄贻钧改编自刘天华(二胡曲)的管弦乐曲《良宵》,纽约爱乐抵沪排练后,也于昨晚欣然加演。
7月4日至18日,22场音乐会将接连于上交音乐厅登台。自5月21日开票,夏季音乐节22场内场演出票已售出逾九成,黄浦区城市草坪音乐广场6场逾万张公益演出票,也开通了各类免费申领渠道。
严肃音乐与俗曲交错
从乔治·格什温到亚伦·科普兰,从塞缪尔·巴伯到伦纳德·伯恩斯坦,美国现当代音乐作品,历来是美国最古老乐团——纽约爱乐的拿手戏。 2009年上任的吉尔伯特,是纽约爱乐第25任音乐总监,也是乐团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这一职位的纽约本地人。因为父母均是纽约爱乐的小提琴家,吉尔伯特近水楼台,也在音乐基因里天然流淌着“爱乐语汇”,尤擅马勒、尼尔森以及现代派音乐的演绎。纽约爱乐此番四场音乐会,三场由吉尔伯特执棒。
昨晚开演的“纽约加辣”,清一色的美国作曲家作品,严肃音乐与俗曲交错并置。既有巴伯、科普兰这样严肃的大家,也有勒罗伊·安德森、理查德·罗杰斯、约翰·菲利普·索萨这样趣味不凡的“俗曲”作者,最新鲜的,则当属小提琴家贝尔担任独奏的《西区故事》组曲。
音乐会以巴伯《造谣学校》序曲揭幕。这部由爱尔兰剧作家写于1777年的讽刺喜剧,以诙谐的方式批判了当时庸俗的社会现象。巴伯的同名序曲无意再现剧情,而旨在用音乐将世俗谣传者传神地刻画出来。作品完成于1930年代,用传统乐队编制、曲式发展手法以及音乐的戏剧性展开技巧,也体现出巴伯创作时对传统的继承。 科普兰的音乐重在刻画美国个性与色彩,1944年首演的《阿巴拉契亚之春》是其最受欢迎的芭蕾舞剧音乐之一。舞剧描写了一个拓荒者在春天庆祝新农场落成,热情欢快又对未来怀有隐忧,科普兰后将之改编为音效干净利落的管弦乐组曲。
《旋转木马》圆舞曲则是罗杰斯与哈默斯坦二世合作的五大著名音乐剧之一,讲述了一位社会底层人的爱与忏悔,悲剧意味浓厚。《西区故事》同样是一部音乐剧,描摹了1950年代纽约对立帮派成员之间的一段爱情,伯恩斯坦在强烈的音乐对比中融入浓烈情感,使之成为百老汇最经典的音乐剧之一。威廉·大卫·布龙后将之改编为小提琴组曲,20世纪的爱情故事配上19世纪式的炫技技巧,造就了一则21世纪的小小“奇观”。
跨界电影,地铁实验
约舒亚·贝尔领衔演奏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纽约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非常具有表达力。”说到对《西区故事》组曲的理解,贝尔如是说。作为“美国制造”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之一,贝尔有偶像派的颜值,也有实力派的琴技。
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贝尔7岁即与乐团合作登台。14岁因与里卡多·穆迪执棒的费城交响乐团同台,贝尔在美国几乎一战成名,“这让我的小提琴事业翻了个新篇章。”但他强调自己并非一夜成名,而是通过年少的努力,才逐步建立起现在的事业王国。
中国观众更多是通过电影《红色小提琴》认识了贝尔。片中的小提琴演奏部分均由贝尔录制,其中一段精彩绝伦的“Pop's concert”,亦由他作为替身完成拍摄。该片最终斩获第72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近来,贝尔也频频跨界,受作曲家陈其钢之邀为张艺谋电源《金陵十三钗》配乐。以西方人的身份演奏充满中国风味的音乐,他说,“这样的混搭我很喜欢。” 更多人因为华盛顿地铁里的一次实验,知道了贝尔。2007年,贝尔曾手持一把制于1713年,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斯塔拉迪瓦里小提琴,在华盛顿地铁站拉了6首曲子。45分钟内,只有数人为之稍作停留,最终进账32美元。没人知道这是贝尔,“确实没什么人停下来看我的表演,我也事先预料到了。这样的音乐对匆匆上班的人来说什么都不是,我不惊讶。”让贝尔惊讶的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实验,每到一个新地方也总有人向他问起,“很有趣,这是我没有料到的。”
相比其他小提琴独奏家,贝尔更热衷参加室内乐的演出。在他看来,要推广古典音乐只靠独奏和大型协奏曲,还远远不够。每年,贝尔都要至少表演150多场音乐会。近年,贝尔也开始担任英国圣马丁室内乐团的音乐总监,“音乐家应该永远保持学生的心态,指挥的身份更能让我磨练琴技。”
另外三场听什么?
除了开幕音乐会,纽约爱乐还将以驻场形式演出三场音乐会。
7月5日,夏季音乐节联合总监夏尔·迪图瓦将偕钢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献演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该曲被视为最典型的勃拉姆斯式钢琴作品,四乐章在结构和感觉上非常接近交响曲,独奏钢琴也摆脱了与乐团竞奏的角色,成为乐团一员。因此有人称该曲为“钢琴交响曲”。 7月9日,纽约爱乐传奇一时的“青年音乐会”也将登临上交音乐厅,以“假装在纽约”之名,带来属于纽约市的特殊声景。
作为纽约爱乐的音乐教育项目,“青年音乐会”最早可追溯至1885 年,正式创办于1924 年。伯恩斯坦作为乐团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总监,1958年甫上任即将其搬上电视,并将这档古典音乐普及节目做得风生水起,让无数年轻人成为音乐爱好者。
纽约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她有着怎样的声音,怎样的脉动?从19世纪自捷克漂洋过海而来的“纽约客”德沃夏克,到首位美国土生土长又在纽约爱乐成就辉煌的伯恩斯坦,再到尚在稚龄的儿童作曲家哈瓦·萨胡,他们都在用笔下的音乐,展现出各自对纽约的想象与观察。“假装在纽约”音乐会上,伴随着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你将见证美国精神的诞生,该曲1893年正是由纽约爱乐首演;听着伯恩斯坦的《进城记》,你仿佛已置身曼哈顿,静观纽约城里上演的各路缤纷故事;肯尼亚小作曲家哈瓦·萨胡以家乡为灵感创作了《纽约,城里城外》,也将于音乐会做亚洲首演。
如果你是马勒“死忠粉”,7月10日的“纽爱Mo-Ma”自然也不能错过。本场音乐会的曲目,是堪称老牌的经典——马勒《第五交响曲》和莫扎特《第十四钢琴协奏曲》。
1909至1911年,马勒曾任纽约爱乐首席指挥,为乐团留下抹不去的“马勒印记”。吉尔伯特也是一位“马勒专家”,2009年上任后他便背谱指挥了马勒《第三交响曲》,以稳健清晰的风格获好评,马勒《第五交响曲》亦是他个人最喜爱的乐谱之一。该曲创作于马勒人生和艺术观的转折时期,曲调由悲到欢,由黑暗到光明,和贝多芬的《英雄》一样宣扬了无畏的勇气。
莫扎特的《第十四钢琴协奏曲》并非热门作品,却是这天才作曲家在这一体裁中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莫扎特本人称其“殊有异处”,在钢琴家曼纽尔·艾克斯手下,或将带来别具一格的听觉体验。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