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那年花开月正圆》“秦商”梦碎

2017-09-28 09:53:34来源:新京报    作者:

   
希望口碑高开低走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成为一个风向标,让后面的跟风者能够反思,为了行业发展,也为了观众。

64006a47a3031b11351805.png

  
  希望口碑高开低走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成为一个风向标,让后面的跟风者能够反思,为了行业发展,也为了观众。大家都热衷于玩套路的话,故事庸常艺术上会鲜见突破,到最后都不过是一场资本的游戏而已。

  期待壹

  纵横捭阖商战戏破灭 后期剧情配不上前期风土人情的扎实铺垫


  年度大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播出了三分之二,话题热度也一直居高不下,随着剧情从商战大戏的坯子“堕落”回了狗血玛丽苏的套路,不少评论也从起初的拍案叫绝成了现在忍不住的拍案而起。

  其实看到现在,哪怕服化道依然秒杀绝刚刚开始追剧的时候,真心感觉是一部良心之作。首先是剧情抓人,演员们演技在线,从江湖艺人到名门少奶奶,孙俪的演技比之《甄嬛传》《芈月传》有了跳跃,将一个底层小人物命运转换中的内心、品性刻画得非常逼真,何润东、陈晓的演技也有爆发,再有了刘佩琦、张晨光、侯长荣、谭希和、谢君豪等一众老戏骨的撑持,故事推进的行云流水非常耐看,让人繁花入眼,欲罢不能;其次是制作精良,摄像构图赏心悦目、服化道细节处理得都很到位,葫芦鸡、水盆羊肉、甑糕等随处可见的陕西美食,大院生活的礼仪规矩等。

  编剧在前几集,对底层江湖的刻画上也颇为用心。周莹人设是随养父走南闯北的江湖艺人,一个彻头彻尾的草根。就拿周吴初相遇这场戏来说,周莹分了钱在街上闲逛,看到有乞丐在马车前碰瓷要讹吴聘,也一时技痒扮成乞丐的妹妹敲竹杠。周氏父女的不少桥段,不一而足地还原了清末民初的江湖。让人不禁想到连阔成先生的《江湖丛谈》,在他的记述下,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为了生存,用尽坑、蒙、拐、骗、偷、盗、赌博、卖淫嫖娼、算卦相面、打把势卖艺等等各种手段。这书因为对江湖尤其是各种骗局记述过于真实,作者曾一度受到人身威胁。能让观众有此印象,不得不说主创颇具匠心。

  之前对这部剧最大的期望,是希望看到在清末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有着像《胡雪岩》《白银谷》《大宅门》这样有纵横捭阖的商战和引人入胜的悲欢离合,从中可以洞察大时代与小人物命运波折,可以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但是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失望有如被砸掉的机器织布局,承载着很多寄托和梦想,但是却以尴尬、失望收场。

  期待貳

  孙俪蜕变成另一个“白文氏” 破灭

  依然是“所有男人都爱我所以我成功”

  作为观众,我一路追剧的心路历程也是这样的:没有看到在清末大变局时代杀伐决断的女首富周莹的传奇,而是一个“所有男人爱上我”的无关时代无关商业的纯情寡妇的故事。

  本来还眼巴巴以为,能在剧中看到孙俪蜕变成一个超越《大宅门》中斯琴高娃的形象,比之于白文氏——周莹丧夫无子,人伦环境凶险异常,那么在成为首富的路上也会异常艰辛,这些将是最为夺目之处。可惜了,编剧、导演都没给这个机会。能看到的是,在他们努力下,《甄嬛传》中的紫禁城和《芈月传》中的咸阳王宫都搬到了泾阳——泾阳成了周莹的后宫。

  于是,沈星移为周莹断了两根肋骨;王世均爬行千里救主;图尔丹带着两万两黄金和天山雪莲求婚;赵大人克己复礼压制欲望……而周莹仍然痴望着一轮圆月,想着早已领了便当的吴聘。以至于经商部分,不过是一拍脑门的决策、为了复仇的工具、传递浓情蜜意的媒介。

  在吴聘死后,惋惜之余期待一场找出凶手的精彩大戏,但是没有;吴蔚文死后,痛惜之余希望能看到家族争产、竞争对手落井下石,周莹绝地反击的精彩大戏,但是没有;周莹在迪化结识图尔丹之后,期待一场横跨北京、陕西、新疆,贝勒爷、李大人、民族势力等官商交战的商战大戏,结果没有……主创给我们的,是周莹被怀疑通奸谋杀亲夫惨到骨髓的虐情,是男主女主在一起过家家一般的商业往来,是“所有男主统统爱上我”的无聊言情故事,大跌眼镜啊!官商托结也成了礼尚往来,要什么来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商,比市场经济还要容易。以及俞灏明那句“同治18年”的台词(同治仅在位13年),作为有一点历史知识的观众,忍不住尴尬地笑了。

  期待叁

  摆脱IP剧套路 破灭

  题材不落俗套,却顺从了资本的惰性

  《那年花开月正圆》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抛开了行业扎堆的IP,没有选择现成的故事,而是从民间挖掘故事,极大拓展了题材的范围。却在故事打磨上,陷入了大女主的模式。按说这个一流的制作班底,本是可以打造一部精品出来。结果确实种下龙种,产了跳蚤。

  其实这多少也有IP模式的遗毒。这些年在互联网化的大旗下,影视剧行业沉迷于IP模式——宫斗、言情、大女主走俏,靳东孙俪等靠单一表演类型走红,市场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从业者都在想着怎样迎合用户快速收割利益,真正尊重艺术规律潜心创造的少之又少,经常看到一流演员去演不入流故事,如此下去,真将无剧可看了。

  是时候来探讨“大女主”戏的利弊了,也是时候号召淡化这种玛丽苏套路作品了。这几年,《大唐荣耀》《锦绣未央》《芈月传》《孤芳不自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角色都打着大女主的名义荧屏热播,成就了一个剧的类型,也养叼了一干观众的胃口。但市场也并非一成不变,跟风之作每况愈下,质量越来越差,业界与观众对这类戏非议越来越多,总吃一样会腻的。

  但是在没有政策出台和惊动全行业的负面事件出现前,资本的惰性和制作方的糊涂马虎,依然会对市场有过度的路径依赖,不断去生产大女主剧。不少演员也会乐见其成,表演不太费心力,收益还有保证。作为大女主戏的巅峰人物,孙俪因此有了今日的江湖地位——坊间传言孙俪亲自操刀改剧本,可见一斑。如果不求大突破,那孙俪可能很快泯与众人。

  希望口碑高开低走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成为一个风向标,让后面的跟风者能够反思,为了行业发展,也为了观众。大家都热衷于玩套路的话,故事庸常艺术上会鲜见突破,到最后都不过是一场资本的游戏而已。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