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
博物馆不该是当代城市的点缀,也不应是现代文明对历史与文物的“供奉”,它应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们创造有意义的体验,这才是当代社会中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所在。中国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正暗合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的主题。40多年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不仅数量暴增,其功能也从追求“博物”转变为“育人”,从珍重文物价值到彰显社会功用,其服务对象从文物、历史转向社会大众,这背后是博物馆功能定位逐渐明晰,是人们对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的认同。在筹建新的博物馆,以及研究、保护之余,更需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体验,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5月18日是第44个“5·18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国际博协就这一主题做了如下阐释:“在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们创造有意义的体验方面的潜力,是各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中心。”平等地为不同的人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也正成为中国博物馆的追求。
5月18日博物馆日,两名参观者在辽宁省博物馆里参观,感受文物魅力。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博物馆:从稀缺到繁荣
外面门可罗雀,里面高雅而陈旧,这曾是数十年前人们对博物馆的印象。彼时,博物馆在人们生活中是无足轻重的。2018年12月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曾道出,40余年前,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博物馆数量仅为349家。而这一数字如今已经发生了剧变。201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印发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中提出,当年全国备案博物馆已达5354家。平均26万人就拥有1座博物馆。
5月18日,安徽博物院新馆“融·合——4- 5世纪北魏平城文物展”展品。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博物馆,从无足轻重变为了生活日常、旅游打卡必选和公众教育宝地。统计显示,2019年参观人数接近10亿人次,年举办展览2万余个,教育活动20万次。线上预约火热、门前排起长队、临时展览一票难求,是当今博物馆常态,几十年间可谓沧海桑田。
数量激增、人气爆棚之下的博物馆,正承载着重要使命。早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曾对博物馆做出定义:“收藏保护是博物馆的历史使命,而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现实使命。”2015年国务院公布的《博物馆条例》也曾明确,博物馆肩负着教育功能,不仅要收藏、保护、研究,还要向公众展示。因而,藏品为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却是博物馆的灵魂。中国的博物馆从藏品收藏保管的职责使命,逐渐转向公众教育,平等地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仅位于北京市的各家博物馆,就策划推出了94项活动。其中包括50项“云展览”,以及科普讲座、云游博物馆、文物观赏等15项直播活动,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等都推出了线上观展项目。当前,拥有187家注册备案博物馆的北京,正在努力打造“博物馆之城”。
行业主题馆:从单一到多元
博物馆建设的浪潮中,综合性博物馆虽占主流,但以特定行业为主题的展馆却以其特色专长,独辟一片天地。全国范围内,金融行业主题博物馆蓬勃兴起。
1992年,中国钱币博物馆成立,馆址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17号院,其中,原北洋保商银行和原中央银行北平分行两座大楼,为国家文物保护建筑,是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实物见证。该馆秉承服务央行、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以弘扬货币文化为己任,主要从事古代、近现代货币及银行史相关实物的收藏、陈列和研究。
此后,诸多省市相继成立货币金融主题博物馆,如坐落于北京德胜门的古代钱币博物馆,在石家庄人民银行旧址开设的河北钱币博物馆,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天津泉香阁钱币博物馆……它们成为各地方钱币收藏、研究的重镇。
5月18日,云南民族博物馆举办“滇之瑰宝——乌铜走银精品展”,一名非遗传承人演示如何錾刻图案。新华社发陈欣波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金融认知理念变化,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增加,金融行业的博物馆建设逐渐向更丰富的金融领域拓展。2010年6月,中国金融博物馆在天津创建,其运用声、光、电、影、物等多种手段,以传统与现代多元化视角生动展现金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观念的演化轨迹,得到社会关注。此后,中国金融博物馆集团陆续建立了中国基金博物馆、国际金融博物馆、互联网金融博物馆、并购博物馆、产业金融博物馆、井冈山革命金融博物馆等多家展馆。其举办的“读书会”“江湖沙龙”“下午茶”活动,推动的中国金融生态城市评选和金融文化遗产计划,重新定义着金融行业博物馆的定位和职责。
5月18日,四川省博物院向市民开放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市民可近距离了解书画等文物修复工作。新华社发胥冰洁摄
近些年,金融行业博物馆在向细分领域不断拓展新阵地。2016年2月5日,金融博物馆在原上海银行博物馆基础上创建开馆;2018年1月,中国证券博物馆开馆。前者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原上海律师公会原址,展出各类珍贵金融历史文物5000余件,以中国近代银行发展史为主线,全景再现中国百年金融风云,典藏中国深厚的金融文化底蕴。后者则是全国性行业博物馆,是我国证券期货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博物馆。而2018年创建的岭南金融博物馆,正在搭建地方金融史整体研究、梳理、展示的平台。
云游观展:从应急到常态
在数量增长、热度提升和内容纵深的大趋势中,时代也在召唤着博物馆的内在品质改进、运营方式多样化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们创造有意义的体验。移动互联时代,技术带来的运营方式改革势在必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将这一变革加速推进。
今春,为适应疫情防控需要,全国5000多家博物馆闭馆,艺术馆、图书馆暂停开放。这促使博物馆进一步思考公众教育、传播的多种实践方式。意料之外的形势,催生着意料之内的进程。线上云展览,不单单是博物馆群体的被动选择,正成为发展新趋势。
国家博物馆就将网络看展从辅助性方式转变为常态化,在线展览开拓为另一个“主战场”。据其官方统计,大年初一以来,国家博物馆共推出239条云看展、云览文物博文,集中呈现了30余个重点展览专题页、展示了40余个在线虚拟展厅、推出了精选馆藏文物的三维互动欣赏。故宫博物院则适时推出“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借此可浏览“全景故宫”,在其官网上,看文物、看古建、看展览、看期刊、看视频、看漫画……诸多频道搭建起了立体观展格局。中国美术馆则闭馆不闭展,其推出的“中国美术馆藏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向医务工作者致敬——全国部分美术馆馆藏作品选登”等线上展览,让美术馆空间延伸得更为广阔。敦煌则上线“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仅10天,总访问量就突破500万。
疫情推动了故宫更大范围开放数字资源。清明节期间,故宫进行了3场直播。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4月18日举行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清明节3场直播关注量达到了2.4亿次。
当前,文博单位正在有序恢复开放,并以更加丰富展品提供给公众,如中国美术馆正在展出“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是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策划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捐赠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开馆以后,线上展览还将作为我们重要的展览形式常态化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也说,未来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让老百姓通过互联网看到未开放空间。“云游故宫”“直播故宫”会成为品牌和常态,通过不同主题、不同季节等视角,与公众分享。
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如今,全国近9成博物馆已经实现免费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博物馆资源稀少的窘境。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近3年来每年接待观众超过750万人次,成为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人气最旺、最受欢迎的博物馆,游客每天排着长队等待进馆。“博物馆热”正成为中国社会文化新时尚,博物馆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