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对话明圆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创办人凌菲菲:沪上双馆的运营之道

2018-01-12 10:01:15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美术馆作为艺术类博物馆,是收藏、展示、保护美术作品,提供公共教育的专门机构,对于现当代文化的传承、保护、收藏和研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jpg
海明圆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创办人凌菲菲


  采访者:彭菲


  受访者:凌菲菲


  美术馆作为艺术类博物馆,是收藏、展示、保护美术作品,提供公共教育的专门机构,对于现当代文化的传承、保护、收藏和研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10月,中华艺术宫召开了上海市美术馆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官方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上海市美术馆数量从34家上升到78家,这一体量和伦敦约80家、巴黎和东京70家、纽约60家相比,已处于中上游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除公立美术馆外,上海的民营、私人美术馆在过去几年里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据中国社会组织官网显示,在上海相关部门注册成功的“美术馆”有42家,“艺术馆”有33家,“艺术中心”有67家。上述艺术机构的社会组织类型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即业内人士常常提到的“民非机构”,而它们采取非营利的经营模式。


  在国内,要创办一家民营或私人美术馆,需在民政部或者地方民政局申请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沪上民营和私人美术馆的见证者,上海明圆美术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创办人凌菲菲向我们分享美术馆的经营之道。


  记者:十多年前,上海民营和私人美术馆不多,您是为何决定创办一座美术馆的?


  凌菲菲:我们有部分的业主是艺术家,我和他们很聊得来。他们最早建议我开一家画廊: “你这个地方前面靠着音乐学院,后边有上海中国画院,周围文化氛围很好,要不拿出一些空间做个画廊吧?”后来,陈佩秋先生来这里时说:“你这个空间那么大(5层楼,约2000平方米),就该做个美术馆啊。”我一听,觉得很有趣,但我们之前没有做过,而且上海当时只有几家公立美术馆——比如上海美术馆、朱屺瞻艺术馆、刘海粟美术馆等,我们也没有其他经验可循,因此,明圆美术馆的成立,离不开陈佩秋先生以及诸多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建议和指导。在他们的鼓励下,我们那时的美术馆的场地规模达到5层,面积有2000多平米,比现在的展厅大很多。


  记者:当时,要开一家美术馆,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交哪些申请资料?


  凌菲菲:现在,你在上海成立一家私人或者民营美术馆,需要向上海民政局提交申请,注册“民非”(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在2003年的时候,在国内注册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最早是以“明圆文化艺术中心”的名字去申请的。后来,民政局社团管理处通知我们可以做美术馆了,我们就正式更名为“上海明圆美术馆”了。


  记者:更名前后,艺术中心和美术馆的运营情况有什么变化?


  凌菲菲:其实只是一个名称的变化,整个空间的展览标准、运营管理模式都是按照专业美术馆的标准来做的。


2.jpg
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重启现代主义(1979-1985)展览现场


  记者:明圆文化艺术中心最初的定位是怎样的?


  凌菲菲:2004年3月,明圆举办了第一场展览,是台湾旅法艺术家吴炫三的个展,他的终身回顾展就是在我们这儿举办的,当时展出了200多件绘画以及20余件雕塑,规模很大。第二个展览是“五月?十家——2004海上水墨精品展”,参展艺术家有林曦明、陈家泠、张桂铭、施立华、杨正新、张雷平、张培成、车鹏飞、任国雄和马小娟。这个展览引发了我们持续关注现代水墨艺术。当时,水墨已经被压缩到很边缘的状态,青年艺术家从事水墨创作的也不多——我记得当时我们做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时候,在投稿的三千多件作品里大概只有六、七十件水墨作品,其他主要是油画。因此,我觉得要承担起推广现代水墨艺术的责任。直到现在,我们每年依然坚持举办水墨类的展览。


  除了水墨,我们还做了十多年的“上海抽象”展,我们在系列展览中梳理了抽象的定义、概念和各种表现形式,我们是希望告诉大家什么是抽象艺术。


  你也许会发现,明圆美术馆很少做个展。因为,做个展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做一场明星艺术家的个展更能引起宣传热点。但我们不同,我们往往围绕一个主题举办展览,让公众能通过展览来了解艺术的缘起和发展。


  记者:您如何总结明圆文化艺术中心,也就是明圆美术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凌菲菲:一开始很顺利,我们得到很多支持。那时,上海的美术馆很少,能做展览的场地有限,我们至少一半的展览是和其他美术馆、美协、书协等机构和部门一起合作的。合作中,我们提供场地、团队的支持,有时也提供费用,是一段和其他美术馆共同进步成长的经历。另外,我们连续举办了多年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此之前,举办青年美展在国内还并不是一个常态,有时做,有时停,我们坚持了近十年。那时,那些美术院校的年轻老师和学生,都很期待我们的展览。


  记者:后来,明圆美术馆缩小物理空间的主要原因是?


  凌菲菲:后来,越来越多公立和民营的美术馆陆续成立了,他们的场地条件都非常好。我们意识到,以前的展厅布局有点杂,从一楼到五楼参观起来不那么方便,所以把展厅控制在一层,约700多平米。不过,展厅面积缩小后,我们也发现大型展览在展陈上有点困难。比如这次“上海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回顾展”,就要分成三个阶段来呈现。不过,我们在展览开展后发现这样的呈现方式也挺好。因为,我们一下子可能收集不了那么多的作品,那么多年过去了,有些作品他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寻找,因此,把展览分为三个阶段,给我们带来更多机会去补充和完善展览品质。


  记者:缩小空间的另一个原因是否和资金相关?毕竟支持一家美术馆的费用很高。


  凌菲菲:倒不是因为资金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想改善美术馆的空间。因为,这个空间最初不是因为要做美术馆而建的。我当时是想先收缩一下,把五楼及其余空间改建后再开放,希望将明圆美术馆改造成一个更加现代化的专业型美术馆。但这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各种审批环节,以及项目论证等方面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美术馆现在的这种情况只是一个过渡状态。希望能在未来两年能够实现这个改建计划。


  记者:后来您又创建了明当代美术馆,实现了一城双馆。规划成立明当代美术馆时,您做了哪些准备?


  凌菲菲:我们在最初开发这片地区的时候,就计划要再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美术馆,所以我们把原先上海造纸机械厂的厂房车间完整地保留了。明当代美术馆最早和中国美院合作,他们在美术馆的建设期间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建议。许江院长带着高士明、邱志杰等人来我们这儿规划指导的时候,原先的工厂已经拆了一半,他说,这里是个有激情的地方。后来,我们对旧厂房做了很多保留——比如原先的漏斗、加料器、铁轨、推车等各类设备。中国美院还帮我们设计了十大景观,就是和园林完全结合的集合雕塑。我很欣慰,这里既能做美术馆,又能保留原厂职工的记忆和土地原有的文化。


  记者:所以,明当代美术馆在开发初期就做了美术馆空间的整体规划?


  凌菲菲:是的,所以明当代美术馆完成后申请注册,批复就很容易。因为它所有的建筑结构、消防系统、疏散通道、电梯、仓库等其他方面都是按照美术馆的标准来做的。


  记者:您当时如何定位明当代美术馆?


  凌菲菲:几年前,上海的美术馆已经非常多了。大多数美术馆以做架上为主,我总是在找别人没做过的,这是我的习惯。所以,我们将表演艺术作为美术馆的重点,大家也能看到我们的展览和项目非常的前卫。


  记者:您创办了两个美术馆,怎么看待美术馆的“造血”问题?


  凌菲菲:美术馆是非营利机构,所有项目都是没有任何经济利益的。我觉得,要美术馆真正实现“自我造血”是不太现实的。我的经历告诉我,如果你抱着这个初衷做美术馆,那是很危险的,没法做长久。做美术馆还是要有一份情怀。你可以把你的企业经营好,让企业赚钱,再把一部分钱投入美术馆,作为回报社会的贡献,这个思路才能让美术馆走得更远。当然,如果未来有更多人愿意捐助美术馆,让美术馆有更多资金,就更好了。


  记者:您有没有比较新的美术馆运营模式可以分享?


  凌菲菲:一座美术馆要能真正长久得活下来,需要社会公众的支持。国外美术馆有很多企业赞助,但我们美术馆背靠地产企业,要再去找企业赞助也不太可能。现在很多机构按照展览项目来找赞助,这是个方法,但是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尝试会员制度。美术馆的注册会员缴纳一定的会费后,可享受各种会员福利。一方面,这么做等于拆分了大赞助,让所有人花几百块钱就能实现一年的观展体验;另一方面,它相对展览项目赞助而言,更加稳定。现在我们在尝试阶段,看看这个方式是不是可以探索出新的机会。


  记者:您个人的运营美术馆的心得是?


  凌菲菲:我最大的心得就是除了花钱以外,我基本不管,我都交给专业的团队来做专业的事。我们一直在追求内容,追求学术定位,我们所有的展览都是找专业的策展人来做的。对于展览主题,我们非常严格地审核,这是我们的标准。


  记者:国外比较成熟的美术馆都有自己的策展团队,您有这方面的计划吗?


  凌菲菲:我们曾经尝试过,但后来发现有个问题,一旦设立策展人的职位,美术馆很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很难有新的活力。所以,在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暂时放弃了这个计划和想法。现在,明当代美术馆有一个项目就是培养策展人,我们想把那里作为一个策展人的基地,全球招募年轻策展人来这里进行驻地创作。培养策展人是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并不期望能在短期内就实现。


  记者:明圆美术馆和明当代美术馆的下一个目标是?


  凌菲菲:明当代美术馆这两年里发展得很好,我们是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承办方,我也去了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几乎把所有国家馆都看了一遍,中国馆是观众最多的国家馆之一。所以,明当代会继续延续前沿、当代的路走下去。今年上半年,我们会把2017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在明当代美术馆做一场整体呈献。明圆美术馆在2018年也会一如既往延续水墨和抽象板块。同时,我也希望更快地把明圆美术馆的空间改建好,让它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


  记者:谢谢。


  本文部分图片由明圆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提供,鸣谢艺术家 实习生罗路路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