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美展长期以来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一届青年美展都能催生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很可能是引领中国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艺术家。从本届展览评选出的近400件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青年艺术家们在时代大潮中的思想历练与锐意进取。这里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和评述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中水彩·粉画作品和青年创作者的思迹斑驳。
向上的生活力
从本届展览的水彩·粉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到青年美术家们扎根生活的信念和向上生长的力量。对于一些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年轻的画家们不再让自己的画只是一种生活的说明,而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在创作选题和对形象的塑造上充满了突破的意向,作品中已经明显少见借用生活形象来宣泄画家了无情趣之审美欲望的情况,而是通过一个个大时代中鲜活的形象来展现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展现出创作者积极向上的生活力。陶行知在他的《我们的信条》中提出“生活力”一词,希望青年人能够在实现丰富的现代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己向上的生活力。这种生活力对一位画家而言,就是将绘画变成其丰富的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变成其生活的目标和使命。在本届展览上表现时代生活的作品中,其形象的内涵和精神指向都有了明显提升,作品也显然让他们的精神追求得到良好的回应。
思想的痕迹
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的思想锤炼与艺术表现语言的探索是本届青年美展的一个典型特征。本届展览作品的专业性、学术性得到了较大提高,青年画家们对成功的执着与不懈的进取,在画面上留下了闪光的、思想的痕迹。作品中呈现的是艺术语言结构而不是附着在表面的语言技巧。从这些水彩·粉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青年画家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而不止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青年画家们坚持原创性的创作原则,从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和复杂的人物场景中抽取美的形象,将其转化成纯粹的有效的视觉形象,经深思熟虑后构筑成为自己的画面语言结构,并在求索的过程和画面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自我锤炼的原创绘画语言。
这种探索对艺术家而言是十分艰辛的,也十分可贵。通常我们会给所看到的绘画作品或多或少地打上一种无形的标记,使得我们在观看艺术作品时有了一种习惯和态度,这种习惯可能是观看者的审美态度,也可能是从日常需求中抽取和形成的视觉习惯。艺术家要打破这种习惯在作品中建构自己的语言结构,并符合时代要求而独立存在,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观赏者从来不会越过画家们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去寻找它的情感和意义。在本届展览的作品中,青年艺术家们为此作出的不懈探索让人感动。例如,白露洋的《隐秘的角落》、邓涵的《布景与光》所表现的画面空间看似是现实的空间,其实是空间中的幻象,它们在画家的组合中构成了一种新的物理对象。可贵的是,创作者们不仅表现了画面中的形象,还在画面语言的结构形式中更多地留下了思想流变和决绝探索的痕迹。
让创作升华
生活是创作的起点。我们从本届青年美展上的水彩·粉画作品中感受到,青年对时代生活尤其对自己生活的关注和表达,并且已经自觉地形成了个人创作的起点和研究的课题。整体来看,画面中只表现“形象”和显示“像”的作品少了,相反画面中显示真情实感、有专注体验的作品多了。青年画家们清晰而自然地从自我的欲望和利益中解脱出来,从容不迫地由时代和自己的生活中看见真实的形象和真实的自己,并通过独立思考的创作态度和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而不仅仅是用视觉特征来描绘对象。
长期以来,水彩·粉画家们从对西方水彩画的研究和对材料的实验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理性地封闭在了自己描绘的图画里。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中国水彩·粉画家正在冲破这种桎梏,他们努力且专业地表达所认识到的东西,在本届青年美展的作品中我们亦可喜地看到了青年画家们的突破、独立思考与创作的升华。佘晓娟的《凯哥》、陈霈的《倒奶的厨娘》让我们感受到了年轻一代的探索与生机,他们努力让自己的作品远离普遍和流行的形式,不断地接近现实生活和在反复的思想打磨中形成了有趣的形式和独特的画面语言结构。
每一届青年美展都是时代艺术创作中最具生命活力和发展生机的年轻艺术家,成长和充分自我展示的一个重要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既能展示他们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同时也能使他们的作品从专业的角度、思想的角度得到一次重要的升华。参展的作品是青年画家们以一颗匠心踏实深耕、寻找不凡自己的真实写照,是他们面对大千世界和时代洪流中的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与创作的成果。他们在不断求索的艺术道路上和每一幅作品中找到自己,同时也为中国艺术的探索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周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