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有买了艺术品的朋友来问我们,我买的这个作品涨了吗?它以后大概会怎么涨?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我们想搞清楚的问题。这些朋友在画廊或者艺博会购买了作品,欣赏了艺术,陶冶了性情,但更多的是出于投资理财的目的。所以,艺术品在二级市场上的走势规律,将是影响艺术品市场总体规模的重要因素。
新进的艺术收藏家,总是出于某些理由去购买作品。一部分出于直觉,一部分出于对于艺术圈并不完整的认识,并在心里埋下这个作品会升值的念想。很多收藏家都对自己的艺术判断力存在过度自信。同时,当你去艺博会逛逛的时候,每一个画廊的工作人员都会竭尽所能的告诉你,他们代理的艺术家都是最具市场潜力的。当然他们的话并不总是那么可信。作为藏家,或者更一般的称呼即投资者,应该如何做出判断呢?
藏家在画廊、艺博会、网络甚至艺术家的工作室去购买作品,这个被称为一级市场。艺术品的一级市场,规模很大,也很难估计。因为只要买卖双方认定价格,交易便完成了。例如,有藏家2018年在画廊购入一件20万的作品,而2020年到画廊看到同一个艺术家,类似的作品,或者就是同一系列的作品,售价已标为25万,是不是可以窃喜自己买入的作品获得了升值呢?我们不应该这么天真,因为这件事情可能是在同一个机构在背后操作!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与一些藏家产生了争论。我们的意见是,要检验你所购买艺术品的真实价格,你可以到艺术品拍卖行去拍卖作品。这里,艺术品拍卖行便是艺术品的二级市场。因为从理论上说,拍卖行只是一个抽取佣金的中介平台。拍卖行天然有利于希望出售作品的买家,因为它希望所有上拍的拍品都能成交,而且拍得越高越好。只有拍得更高,它才可以抽取更多的佣金。所以,二级市场是艺术品真正价格的试金石。
但问题在于,实际操作中,有很多艺术品都无法拿到拍卖行进行拍卖。尤其是新藏家,他们送去拍卖行的各色各等的当代艺术品,有很大概率都会被拍卖行断然拒绝。因为拍卖行认定,你送去的艺术品流拍概率非常高,占据拍卖资源却不能真正成交,所以不适合上拍。换句话说,拍卖行就是认为你所购买的作品不具备“流通性”,尤其针对新藏家和新艺术家。
当然,艺术品的流通性是个微妙的概念,一直在变动。有的作品可能需要放几年,随着艺术家慢慢出名,他的作品才开始具有流通性。但相反的情况也大量存在。艺术家年轻时暴得大名,一下子获得市场认可。但他后来慢慢停止创作,甚至离开艺术圈,于是逐渐被人淡忘,早年作品的流通性也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所以,在各种类型的艺博会上,有相当数量并不具备流通性的作品依靠口才与人脉而售出。这些作品以后能否获得普遍意义上的流通性,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也有朋友关心说,
如果我直接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艺术品,是不是可以降低投资的总体风险?既是也不是。还是投资界的那句老话,“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投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要选对人。
在对近20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二级市场的总体价格确有不断攀高的趋势,但是其中也不乏下调时段,风险与收益并存。而且总体指数并不能反映个别艺术家的走势,必须要做一个个案例分析。选不对人,那么投资升值就无从说起。
第二,要选对作品。
因为没有两件艺术品会是一模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家的漫漫人生中,他的创作在材质、手法、主题、艺术风格等关键性维度,都可能发生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艺术品的销售价格、价格变动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曾有一些老艺术家想“衰年变法”,但是家人担心,一旦艺术家改变风格、别人不易辨识会影响价值,从而阻拦老艺术家变法。所以,藏家选人之后,还需要进一步选作品。
例如,有些非常著名的中国影像艺术家,他们广为人知的作品都是影像作品。影像作品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不可能量产而数量稀少,销售起来却很困难。这些艺术家可能在国内乃至国际都享有很高声誉,却没法随意出售他的影像作品。这时我们发现,他们年轻时偶尔创作的少量油画作品在二级市场上拍卖出极高价格,直逼一线油画艺术家。我们需要意识到,他们油画作品的高昂价格,更多是对于他们总体的肯定,以及考虑到他们极少有作品在市场上出现的溢价。他们与那些一直进行油画创作的艺术家完全不可比较。
第三,还需要选对时机,包括艺术品创作时机和艺术品购入时机。
很多人认为,艺术价值是长期甚至永恒的,但是市场并不这么看。除了极少数如毕加索那样的艺术家可能长期获得市场肯定,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价值都会受到时代品味的影响。而且很多时候,市场、藏家的艺术品味与艺术家本人并不一致。
而且买进作品的时机非常重要,藏家需要对作品内在价值有一个可靠估计。所有金融投资品都有一个标准单位作为计量单位,但在当代艺术领域,这个单位的选择十分困难。一般能想到的简便方法是,在最近的拍卖纪录中找到与自己藏品材质、大小尺寸、创作时代大致相同的作品作为参考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做法往往不可行,因为找不到相似作品。这就是构建一套系统性的艺术品价格指数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就结合一些个例来进行分析。不妨先来看刘野的情况。
刘野是中国非常有影响的艺术家,而且可能是目前中国单位身价最高的当代艺术家。下图是刘野作品在过去20年时间里作品单位价格的趋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刘野作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艺术品市场,在最初的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还在酝酿,刘野作品的价格没有什么变动。从2003年起,刘野作品的价格就一路上涨,2019年是历史最高点,可能比2003年翻了十倍。在这过程中,刘野作品也经历过两次低谷,分别是2009和2015年前后。但他的作品很快摆脱低谷,再创新高。总体而言,这是一张非常令人鼓舞的趋势图。
我们不要高兴得太早。刘野作品总体趋势毫无疑问是升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刘野每一幅画都是升值的。并不是一件作品进入了拍卖行,便拥有了完全的流通性。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不断被提起,拍卖行的拍卖同样存在流拍的概率。流拍意味着作品的拍卖价没有达到藏家的心理底线,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人竞拍。所以,流拍率是检验市场对于艺术家价值态度的重要指标。
刘野被拿到二级市场上的作品,无疑都是藏家和拍卖行共同看好、认定它能拍出合理价格的作品。可事实上,刘野作品每年都有流拍。下图是刘野作品历年的流拍数量。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2003年起,刘野作品每年都有流拍记录,少的时候1-2件,多的时候4-5件,虽然只占他成交作品的很小一部分,但也是不能消除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投资刘野,但没有选对作品,也有可能错失价格稳步上涨的机遇。
刘野的创作风格比较稳定,没有发生过大的转型。下面我们再选取另一个艺术家进行讨论。
赵半狄
是另一位非常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末,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就以油画作品出名,他自称这是自己的“古典时期”。但赵半狄不满足于此,毅然自斩退路,彻底放弃油画,转而使用影像以及其他媒体手段进行创作,自称进入了“熊猫时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赵半狄在这两个时期创作作品分别的价格指数。
由上图可见,在二手市场上流通的赵半狄作品中,基本都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作品,尤以1990年作品的价格指数为最高。他此后的作品,市场就不太承认。2000年以后,赵半狄的艺术更趋成熟,但市场上只流通过一件2009年的作品,价格也明显比早年作品价格更低。艺术家本人也许对这此不屑一顾,但市场就是这样判断的。
所以,“我买的作品涨了吗”,可能没有一个简明的回答。艺术品二级市场,对于艺术家和藏家都是一种考验。
(作者梁捷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徐杰为艺术行业工作者)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