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午夜走到早晨也许需要的不过只是五、六个小时,然而等待张碧晨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却足足等待了两年。两年,可以让人忘却很多的人和事,两年更可以消磨任何人等待的耐性,只是对于张碧晨,这两年的等待已经变成了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值得。
说起来,真正认识、留意到张碧晨是在两年前《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自那时起就对她的声音,她的演绎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喜欢张碧晨,喜欢的就是她在演唱中的自我、认真的态度,喜欢的更是她唱情歌时的传神、真挚、细腻,那感染力太强而令人无法招架,仿若一张口,一开声就能让时间静止,吸引所有人的关注,因此,被她诠释过的那一首首情歌至今都还会在脑海中回荡,想要说的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会唱情歌的歌手很多,但是能唱过留香,令人回味的还真是不多。
在张碧晨拿下了《中国好声音》冠军之后,对她的期待更是有增无减。不过,张碧晨在发展上并没有太心急,反而用了两年的时间去磨练自己,积累经验,提升歌技,务必要以更好的姿态再出发。在没有太多大动作的这两年中,偶尔听到张碧晨的单曲,在综艺节目中看到她的演唱的时候都能给人以莫大的惊喜。她的努力,她的进步有目共睹,最重要的是在她身上看到,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而这些努力、进步以及可能性也都在她的首张个人专辑《开往早晨的午夜》中逐一体现。
张碧晨擅长情歌、慢板作品,很多人都因此为张碧晨倾倒,所以,也并不意外《开往早晨的午夜》专辑在大体上主打的就是慢板、抒情作品。这其中无论是早期曝光的《童梦》、《曾经守候》,还是能够带来惊喜的《自语》、《一半一半》(台版收录),张碧晨都以情歌手或是抚慰者的姿态将这些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怀用以自己的方式一一诠释出来。而一张专辑中有较大篇幅的慢板作品却没有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这一方面得益于选歌的精良,换句话说整张专辑的幕后班底相当强大,而这些幕后创作者包括李焯雄、林一峰、李剑青、冯翰铭等两岸三地的优秀音乐人他们交出的都是水准作品,赋予了歌曲很高的可听性;另一方面则是在于张碧晨在演绎上的别具匠心,不拘泥于一格。如果说一首歌就是一种情绪的传递与表达,那么《开往早晨的午夜》中就有很多种不同的情绪在传递,张碧晨太会唱,太了解每一首歌的情怀,继而用以不同的方式去“诉说”着这一个个的故事,《童梦》的成人童话在她厚实的声线中流出了阵阵暖意,变成抚慰,让那童真以另一种方式衍生;《曾经守候》中自然、细腻的演绎将那内心戏逐段上演,触动性太强,忍住不要泪下;在《一半一半》的这样台式小品之作中,张碧晨的嗓音变得感性与柔软起来,带出的是对情感的释然态度;《自语》就像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有情绪的起伏,有心情的平复,是冲突与矛盾的并存,两种情绪火候拿捏到位,融合性巧妙而强大。张碧晨根本就是一位声音大师,娴熟、自如地配合着每一首各不同的情怀,用以最合适的情绪赋予这些作品生动的表情。
别说《开往早晨的午夜》没有惊喜,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事实上,《开往早晨的午夜》带来的惊喜、可能性超乎想象。早前,为专辑预热的单曲《It’s Love》的释出就已经令人惊讶不已,知道张碧晨擅长情歌,却不知道原来在情歌之外,她对多元化风格的作品也有着很强大的驾驭能力。在《It’s Love》中张碧晨大胆突破,玩转了电音,范儿十足,重要的是一点都不违和,张碧晨有厚度的嗓音与鲜明节奏感还有相得益彰的融合性,她自如、洒脱地诠释很是惊艳。除了《It’s Love》外,在新专辑中的《自饰者》也同样令人惊艳,相比起来,《自饰者》节奏性更强,野性更浓郁,张碧晨的驾驭可谓是驾轻就熟,平顺的真假音转换,声音力度的巧妙拿捏都给歌曲增添了很多的细节,丰富了可听性。再来,《撕裂》的暗黑迷幻风格加入了重金属特质让张碧晨的嗓音变得质感性十足,那温柔开始撕裂,那温暖开始燃烧,凝聚成一股力量不断澎湃、冲击,这是你不曾感受过的张碧晨。而在《初夏之温》中,佛拉明戈元素的融入,古典风的弥漫,让歌曲有着如欧式音乐剧的触感,这是最考唱功的一首作品,同时也是最能突显张碧晨清亮音色的一首作品,听起来流畅、大气,不是主打却是专辑中的最有格调的一首作品。
《开往早晨的午夜》专辑中的风格多元,丰富了听感,展现出了张碧晨音乐中更多的魅力以及可能性,但并不觉得凌乱,张碧晨鲜明的声音辨识度以及声音中固有的气质将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统一到了一起,形散而神不散就是这个意思。用两年的时间等待《开往早晨的午夜》专辑是一种值得,值得细品的是这个既熟悉又很是不同的张碧晨,而细品后你会发现张碧晨所能带给你的绝对是你意想不到的。
(编辑: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