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资讯 高校精英 高校艺术馆 展演活动 艺术高考 走进名家 院校之窗 初露锋芒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自主招生历经七年之痒能否避免高中会考的尴尬

2009-11-30 21:44:02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谢正军绘

    虽然不像6、7月份的高考话题那么集中、那么热烈,但岁末年初的高校自主招生同样牵动公众的神经。作为高校招生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自主招生在沸沸扬扬的议论中一路走来,历经了“七年之痒”,即将迈进第八个年头。

    眼下,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并不太多,政策的弹性和灵活度还不太大,招生的名额也很有限。但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一改革对现行高考制度和教育生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却不可低估。

    众所周知,高考是一种人才选拔考试,它所考查的内容和范围非常有限。基础教育中应当教、应当学的东西,高考没必要也不可能都考。但是,就我国基础教育的客观现实来说,普通高中教育几乎都把终极目标对准高考,高考不考的,中学很可能不教,学生很可能不学。这一点,已不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潜规则”,而是人人心知肚明的“硬道理”。

    靠什么来改变基础教育的现状?人们寄希望于被视为指挥棒的高考改革。高考怎么改,成为基础教育变革的风向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自主招生的导向和示范意义显得非同小可。

    自主招生的目的在于,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换句话说,是为了打破以考试决胜负、以分数论英雄的选拔模式,让各种偏才怪才脱颖而出。然而,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一些高校对赋予自己的自主权却不能有效使用,有的甚至不敢用、不会用。在自主招生时,不情愿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不信任综合素质考查,依然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使自主招生依然在应试教育设定的轨道上运行。

    在这样的导向作用下,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对自主招生很快形成“围剿”之势。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或学校开办的自主招生“培训班”、“强化班”、“提高班”、“名师辅导班”应运而生,各种解析高校自主招生试题的教辅出版物开始盛行。于是,高校自主招生的指挥棒,变成了另一种应试教育的“指示灯”。

    上世纪90年代初,高中会考开始在全国推行。根据当时的制度设计,此举旨在用水平考试取代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可是十几年过去,高中会考几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考试,没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了考试负担,基本上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高中会考的结局和命运固然值得反思,但当下更应关注和研究的,是如何用好高校自主招生这个指挥棒,别让它像高中会考一样违背改革的初衷。

    (实习编辑:项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