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筹备90周年校庆的上海中华职校,在整理校史时意外发现了一本编撰于1933年的“建校15周年纪念册”,其中完整记录了当时的科目设置与教学安排。这也是本市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且年代最早的一份职业教育课程计划。
多种途径引入教材
据这份课程计划记载,当时的中华职校开设了商科、机械科和土木科,各科设置的课程均多达近20门。以商科为例,除国文、英文、数学、史地、自然和体育等基础课外,还开设了汇总、货币、银行、商法和经济学等课程。而土木科学生所要学习的道路学、沟渠学、建筑构造学和工程计划等课程,均集中了当时国内外最先进的工程技术知识。各科所选用的教材,既有学校自编的,也有国外原版的,比如机械科的力学教材就是直接引入了暨南大学的《实用力学》,因为“现有中等学校教科用书,极少满意之作,而又以中等机械工科之书籍为尤甚。”
重视实习技能评定
既然是职业教育,当然不能只囿于课本,而必须让学生致力于实践。因此,当时沪上出现了首批职教实习基地。商科的“职业银行”,其作用是“凡假设银行业务之实习,均在职业银行内为之”;而设立“商品研究室”的目的,是“陈列各种重要商品,使学生明了商品之状态与构造,并研究其出产与销售之统计”。在机械工场里,各类车床多达25台。土木科甚至还附设了一个可对外接洽业务的“建筑业营业部”,以便学生见习。此外,当时的职业教育已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技能评定,规定每学期的考试成绩,都必须以书面测验成绩“与实习课业并重为必要原则”。
培养目标十分明确
职业教育究竟培养哪一类人才?毕业生的前景又如何?直到如今,这几个问题也困扰着职校的办学者和许多家长。今年适逢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中华职业学校创始人黄炎培先生诞辰130周年。新发现的“建校15周年纪念册”里,依据黄炎培职教思想明确提出:“普通工厂里,在工程师与工人之间,必有若干中级职员,传达高级职员之意旨,转以指导工人,居中策应,实居全厂中重要地位。”据中华职校开办最初15年的统计,完成职业教育后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仅为少数,大多数毕业生进了厂矿企业、交通行业和商界。负责校庆资料整理工作的中华职校原副校长陈国光说,那些能左手打算盘、右手记台账的商科生,纷纷被各大银行抢着要,比金融专业的大学生还吃香。
(实习编辑:许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