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今年高考过后,山东把高考分数作为学生个人的隐私,只向学生本人和招生录取机构提供,其他机构和个人不能查询学生的高考分数,更不能以分数进行排名奖励。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纠正当前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以此抵制愈演愈烈的应试之风。
高考分数成隐私 考核升学率被禁止
2008年6月24日,山东高考分数公布。与往年不同的是,查分的过程进行了加密,要输入身份证号码等验证码才能进入电话和网站的查询系统。早在分数公布之前,山东就发布禁令,要求高考分数只能提供给考生个人,禁止各地表彰奖励高考升学率,禁止有关高考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
以往高考结束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都会把学生分数下发给市地教育部门,各地、各学校再依据自己的成绩排名次、论奖惩。“高考分数隐私化就是要打破各地、各学校之间排名的基础,釜底抽薪,治理应试之风。”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
山东一直是高考学生大省。为了考高分,本省各校应试手段屡屡创新,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为了高考,一切都让路”、“抓高考抓出血来”这样血淋淋的口号。
2007年以来,山东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并且选择高中阶段作为突破口,加强高考信息管理,实行高考分数“隐私化”只是破解高中应试教育难题的一个措施。
变通获得成绩单10所学校受批评
“今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很多学校不炒作高考状元,不挂横幅了。”山东省淄博市一位高中老师对记者说,高考之后他特意到几所高中走了走,“门前什么也没有,以往早挂上‘本科上线人数全市第一’之类的大红横幅了。”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再担心被别人议论;一些老师也反映,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不用再为班级之间的排名而着急上火了。
“往年,高考分数公布之前,总有几天紧张得睡不着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对记者说,因为地方要对学校排名,学校要对老师排名,然后再按分数对教师进行奖惩。有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有多少学生考上一本、本科上线率是多少等都是考核指标。“老师要想排名好,奖金高,就要拼命抓学生。学生考得好了,老师光排名奖就可得几万元。”她说。
记者采访到的高中老师不约而同地表示,近几年高考升学率的竞争愈演愈烈,以分数高低排名次、定奖惩的做法在普通高中司空见惯。他们说,分数一直是政府考核学校、学校考核老师、老师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尺。许多地方甚至把升学指标分解到学校,升学率上不去,罢免校长职务。高考分数高了,地方政府脸上有光;学校社会声誉高,生源多,当然收入多,老师待遇也跟着提高。
但要打破连接在高考分数背后的利益链条,显然并不容易。尽管有不得统分排名的“红线”,今年6月25日,高考分数公布后的第二天,高考状元的大幅报道还是占据了山东一些媒体的主要版面。同样是在这一天,山东省德州二中在学校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宣称学校2008年本科军检线及艺体线双过线人数“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并对高三“考得好”的班级和班主任进行了排名排队。
事实上,山东一纸禁令并没有遏制住地方和学校追求分数、排名的冲动,攀比升学率之风仍然在暗中进行。一位高三教师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教务部门早早地拿到了高考成绩单,跟往年没有什么两样。针对查分加密的措施,部分学校也有“应对之策”,在考前就采集了高三年级学生的身份证号,考后让班主任负责查分。
7月9日,山东对包括德州二中在内的10所学校和3个市教育局进行了通报批评。
“唯分数考核”教育是种不正确政绩观
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无视禁令,仍然大搞高考成绩排名的事实,山东省副省长黄胜严厉地指出,他们主要是为炫耀和谋取政绩,是一种不正确的政绩观在作怪。
也有教育界人士指出,高考分数“隐私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地竞争高考升学率的问题,当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上过于急功近利,眼睛紧盯着高考升学率不放,以分数来掩盖其他的问题。
张志勇认为,要打破学校之间对高考升学率的恶性竞争,必须推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质量观,走出“唯分数考核”的教育误区,这是治理应试教育的关键。
(实习编辑:许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