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赞
很坦白地说,对于国内的恐怖片,我从来没有抱过任何期待,没法期待。
恐怖从来都不止是技巧。它是一种复杂的非理性的体验,它内在地要求对于一切阴暗的、丑陋的加以直面和审视,对一切神秘的、尚不可知的加以尊重和承认。因为它是电影,它要努力去吓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成千上万人,所以它必须要在这非理性里深入进去,触及到更深层次,以期与更多人达到一种审美心理上的共鸣。换句话说,恐怖或许要比其他电影类型更依赖于文化上的接口。
但接口在哪里?
曾经是有的。比如我们有《聊斋志异》。但在合则用,不合则“保护”的方针指导下,这些传统文化里的妖精狐鬼一路,已经被“保护”进了历史的博物馆,贴上诸如“优美”“不朽”的等等好听的标签制成标本,它好像还活着,但却不被允许继续发展,所以它活跟死也没有什么两样。
曾经是有的。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就知道。他们从他们恐怖片里提炼出来的那些经典的意象:深院古宅、密林枯井、长发遮面的白衣女鬼……有哪样不是从我们这里扒过去的?可我们自己呢?林已经被伐了,井已经被填了,深院古宅已经被强拆了,有幸被保存下来的几座是要我们掏钱才能看到的,已经离开我们的生活很远了。至于女鬼,新社会不是已经把她们都变成人了么?
曾经还是有的。即使在最主流的儒家文化里,一样不缺乏取材的对象。无论日韩恐怖片,都有大量讲述当传统伦理道德被违背、被践踏之后所带来的恶果的故事,一样能令人不寒而栗。但在当下,儒家文化又是什么东西?是组织几百个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给母亲洗脚吗?当这个社会已经扭曲到“唱 红歌”要比死老妈更重要,那么“儒家文化”四个字,不提也罢。
接口在哪里?
《夺命心跳》这部电影最得我好感的,不是它有多好——事实上它并不够好。但这种“不够好”,在目前国产恐怖片的水准线上,却已经可以大模大样地算是合格了。或许这才是真恐怖吧——而是它有意识地、很努力地想寻找一个接口。
它想为这个恐怖故事建立一个尽可能可信的“科学体系”。用这个“体系”,把“离奇”妥帖地包起来,把“恐怖”衬好、衬实,让它变得更可信。
这个路子是对的。当非理性越是变得“煞有介事”,变得可信,恐怖越可以被放大很多很多倍。而且,它让电影脱离了一点单纯依靠诸如异物突然入画、音效一惊一乍的廉价趣味,而变得有了些些独特的气质。
可惜,不够好。
我相信导演一定很得意于那个结尾。很多人做梦都在想复制《第六感》式的成功。(的确,相对于国内大部分恐怖片令人泄气的结局,我想《夺命心跳》的结尾反转应该能打到不少观众。)可在我看来,《第六感》的真正的难度,反倒不在结尾的那个“奇”,偏偏正在于揭底之前90分钟一点一点铺陈下来,让你不知不觉沉溺于其中的那个“正”!《夺命心跳》在布局、在剧情设置上都花了心思,缺憾是始终只停留在“故事”的层面上,而达不到将恐怖的效果无声无息地化入肌理,一点一滴,逐渐渗透累积的程度……恐怖始终是来自于细节的,导演努力想要建立的那个“科学体系”,靠演员嘴说的多了,观众切实能见的少了,更主要的,是这个“体系”与电影的整体影像风格还是缺乏关联,依旧“体系”归“体系”,惊吓归惊吓,双方各自为战,没有能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这使得当电影进行到结尾时,距离导演所期望的那个效果,终究还是要差了一层。
说到底,还是接口的问题。
《夺命心跳》想接的是科学,想借科学的力来让你相信,然后,恐怖。可惜的是它做不到尽。(而我看过的其他国产恐怖片只有做得更糟。)它的所有的惊悚效果,都依赖于类舞台化的手段:黑夜、阴影、音乐、奇异的色彩和构图……而一旦真进入到生活的戏,真进入到阳光下面,进入到真实的那部分,它就被和上述的那些东西分割开来了,它就现了形,就接不上气。这是国产恐怖片的通病。
可以说,在现在国产片的所有类型里,恐怖片是最假的,最可怜的,最没有地气的。它找不到它的接口在哪里。西,我们连人家的皮毛都没有得到;中,六十年来,几千年所种下的文化的根都几乎要被掘断了。我们的恐怖片总是很“薄”,漂浮着,靠拾人家的唾余混日子。恐怖在电影里缺少一种渐进、渐厚、渐深的层次感,其效果多数只停留在一个很浅的表层上,依靠粗暴甚至低劣的手段做简单的重复。向上,它没有升华的空间;向下,它没有挖掘的余地。它基本没有共鸣,和我们的文化不发生质的联系。
再多说一句。中国的文化是讲阴阳的。恐怖片,大致可以算是阴的一面。而阳的一面,眼下则要属到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了。我一直都认为,“主旋律”电影从来都不是拍得不好看,而是它在人民普遍乐生恶死、追求权利和幸福的年代里,反潮流地强制推行一种宗教式的、抛弃自我的、殉道的价值观。这种“反人民”的精神内核,才是“主旋律”电影真正被观众抛弃的原因。而从这一阴一阳里,中国文化的现状如何,也大致可以窥见到了。
由此写了《夺命心跳》。
(实习编辑:杨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