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电影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2010-05-26 14:46:5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作者:祝晓风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的大背景下,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用一位权威人士的话说,“的确有些令人喜出望外”。5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出版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62.06亿元,比年初预测的50亿元增加了12亿元,在2008年增幅30%的强势基础上同比增幅达到42.96%,连续6年实现25%以上的高速增长。电影产量也大幅增加,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是2001年故事片产量的5倍多,从而跻身全球第三大电影产量大国。学者们认为,中国电影产业2009年所呈现的这种高速发展势头,是中国电影实施产业化改革的结果,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月21日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上升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因素,在这个过程当中电影事业以及电影产业的发展,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新世纪十年中国电影的文化演进

  对于近十年中国电影的总体走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有个概括:“简单来说三句话,第一是‘入世’阶段的低迷徘徊阶段,第二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时期缓慢的爬升,第三是以新中国成立60年为中心,一批好作品涌现,可以说进入高调突进阶段。”这其实意味着中国电影在短短的十年左右时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现在对当年的情景还颇有感慨。2001年,当年生产88部影片,票房8亿元人民币。2001年5月,王志敏在北京参加谢晋主持的一个会,“在那样一个情况下,我提出,21世纪中国电影的生产力会有一个极大的发展。但当时会上有人觉得我这个人脑子有问题”。

  可事实说明了一切。回首一望,新世纪已经十年。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电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方面电影创作数量大幅度提升,电影产业规模急剧扩大;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中国声音与中国影像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毫无疑问,中国的电影艺术创造实力,在十年里得到显著提升。

  这其中,主流电影的变化成为整个电影发展的主导。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饶曙光认为,在“电影产业化”前面加的“中国特色的”几个字意义非同寻常。

  从当年的《英雄》,到晚近的《建国大业》、《袁隆平》、《孔子》等,主流电影的历史文化变革,使饶曙光从中看到一条轨迹:现在整个电影运作的资源,不完全是市场化,“有鉴于此,我把主流电影分成两种,一种是国家主流电影,一种是主流商业电影”,“在现阶段,包括《建国大业》等国家主流电影,我觉得都取得了成功。通过这些成功,我们发现,这两种电影的建设不断地突破,或者说两种主流电影不断地互相靠近。《十月围城》作为典型的商业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红色电影的基因、把国家革命作为它影片叙事的一个基点,但是整个展开过程又遵循商业规律”。

  新世纪十年来,中国电影界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坚持“三贴近”、坚持艺术创新、坚持多样化,集中推出了《邓小平》、《台湾往事》、《和你在一起》、《走近毛泽东》等一大批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还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样化、类型化的影片,如《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同时,在2002年至2005年几年中,中国就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诸多奖项,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实力,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际,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已经到来。

  现实关注与历史文化内涵

  在短短的十年左右时间,中国电影的整体风格和美学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投资方式和发行体制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中国电影对市场的依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也从没像今天这样面临着方方面面如此严峻的挑战。

  例如,电影对现实的关注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桂青山提出,我们现代的影片,缺少形而上的终极思考,社会哲学的思考、政治哲学的思想、生命哲学的思考我们没有做到;“山寨”也好,正经力作也好,文化层面上是平俗的。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也持同样的观点,“无论是大片还是艺术片,离中国现实非常远,这毫无疑问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弱点”。

  又如,近年来一直争论的历史影片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因为近前《建国大业》、《孔子》的上演,再度成为学术界和电影界议论的焦点。有学者批评这两部电影仍有此前同类电影的毛病,就是不能很好地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另有学者指出,在贺岁片中,观众很少看到对于现实的反映和对民生的关怀。

  从更宏观的层次上,有学者认为,中国电影文化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要而言之,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也许是最重要的:民族电影与世界电影潮流的关系,与好莱坞电影倾销的矛盾;技术手段日益膨胀所造成的理论困惑;艺术表现的贫乏,电影体制的僵化,以及在艺术创作和体制限制之间的矛盾。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黄会林接受采访时说: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被认可的成功作品,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立足于本国的文化基础,展现出中华的文化神韵。

  事业与产业都是软实力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到底是什么?以我的理解,可以说这是一部电影引发关注,吸引观看,造就票房,形成话题,产生社会影响,引领社会风尚,进而改变人们行为观念的一种力量。它可以体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和控制力。软实力的源泉是什么,首先是电影本身,来自人才环境包括市场政策氛围等等,最根本的是思想,是价值观念的原始创新和有效传播。”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邢建毅接受采访时说。

  据中国电影博物馆提供的数据显示,80%左右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首选看国外片,只有大概20%的观众会先选择国产电影。“这是为什么?”桂青山认为是否站在21世纪整体文化的前沿来创作电影,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有没有我们自身文化的欠缺造成影片的狭窄,致使我们的影片不能打出去,甚至不受国内当代的大多数人欢迎,观念的更新和与时俱进是很关键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应逐渐减少市场浮躁,全面提升商业品质。“电影商品的品质,通常体现为商业性和艺术性、技术性的融合与平衡,过度追求商业性而忽视艺术水准和技术水准的提升,往往会拔苗助长,甚至饮鸩止渴。”“从生产大国转向产业强国,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仅仅才刚刚走出第一步。”

  饶曙光认为,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确立了文化产业战略,接着我们确立了电影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这其实就是说认识文化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我们现在是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或者说建设阶段”。“我们电影产业发展化的推进速度又非常之快,这其中就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NextPage]

  《指导意见》对于我国的电影市场讲了三个力: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电影所体现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文件提出把这三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引起了学者的重视。王志敏认为,电影的生产能力应该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应该把电影的发展放到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文化目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在以发达国家利益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性规则面前,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因而就盲目操作,甚至误入他人的文化,成为强势文化的一种雇佣”,黄会林教授尖锐地指出,强势文化很容易认同于强势文化寓示的“现代的”、“发达的”、时髦的东西,在享用它的同时,也伴有价值判断的认同,“将会在急切的文化焦虑中乱了自己的阵脚”,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定力,坚守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入的时候,以丰厚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文化底蕴展示我们无可替代的魅力,努力争取交流的话语权,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去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编辑:王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