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提出了制作重于影城发展的话题,要使制作有一个大的发展。我相信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很多的作品,影城建设再多也不过是去上映进口影片,院线再强也不过是发行进口片的院线。
尤其是那些能够进入市场的影片,那些能够赢得观众的影片,我们现在不是多了,而是不够多。为着生产更多的好片子,人们呼吁要探索类型片的手法,真理当然是只有类型片的成熟生产,我们才会有可能不必担心影片不足。就像不会有一种真理终止住人类的继续探问一样,我们也还是要继续问道,是怎样的原因使得我们今天在类型片方面进展不大呢?可能有人会说,是我们的想象力不足。这个答案对于类型片而言说服力同样不足。因为类型片是基于某一种成熟的套路,并且这种套路已被证明是屡试不爽的。所以,类型片需要想象力,就像说任何影片,任何文艺创作都需要想象力一样,并不能令我们相信答案正在这里。
我们今天认同需要类型片,就是因为相对来说,我们要填补一般创作者想象力不足的缺陷。电影是一种工业,工业不能寄托在想象力的大量涌现上。如果某一天醒来想象力贫缺了,难道工业的整条产业链就因此停顿下来吗。工业更需要的是匠人,匠人根据类型生产作品。因为电影是工业,因此电影就需要匠人。匠人也要有想象力,但这不是重要的。匠人重要的是能够遵守生产的规程,批量地生产市场需要的东西。这就是电影的类型化要求。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上来,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的匠人不够多,和匠人生产的好东西不够多呢?不能说我们的匠人懒了,一个国家一年能够生产四百多部影片,说明这个国家无论人力和资金,都已经对于电影投入足够。但是我们的类型片就是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的匠人不够优秀,或者说我们的好的匠人不多。为什么?我们发现,类型片尽管已经是一种所谓行货的别称,但它还是有灵魂的。更进一步,我们发现,恰恰是类型片中的灵魂,才使得类型片成为了类型片。
所有类型片在手法的后面都寄寓着人类的价值观,而且正是这些价值观,决定了类型片的成熟与深度。这些普遍地存在于一种类型片之中的价值观,或者说这种价值观放诸类型片的“四海”而皆准,它们是什么呢?它们就是我们要找到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是一种不复杂的思想观念,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也能够接受的观念。我们就选类型片中最简单的一种“灰姑娘”看看。灰姑娘式的故事在电影中已经屡见不鲜,包括《音乐之声》、《茜茜公主》、《穿普拉达的女王》等等,大凡一个女人从社会底层奋斗直至成功,并且赢得了自己爱情的白马王子,这样的故事就是灰姑娘式的类型。在这样的故事中,演绎着同样的思想价值:我们的女主人公一定走过很多弯路,遭到过很多挫折,但梦想和幸运终会降临到这个她的身上,因为正如我们相信,社会的理想叫作公平,而女主人公一贯秉承善良和自强不息的心地与意志。公平、善良、真诚相爱,以及聪明机智和自强不息,这样的观念并不复杂,放之人类四海而皆准,而没有这样的思想,我们相信,也就没有了这个灰姑娘式的故事类型。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恰恰是这些观念,才成就了这个我们永远诚服的类型。而这样拍出来的影片,就是成功的类型片。过去我们是不提倡宣传普世价值的,好像普世价值是西方的东西,我们只讲意识形态。殊不知,我们这样做是把普世价值的拥有权拱手让给人家,而同时把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也一起抛弃了。谁说像上面所提到的“公平、善良、真诚相爱、自强不息”在我们中国就不是共同的价值观,不是我们共同认同的社会价值?这些本来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今天我们只承认它们属于西方的精神财富与思想专利吗?显然,中国也有普世价值,中国也有和世界共同的普世价值,这是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的前提,这是中国能够与人类走向大同的前提。
今天我们相信,解决了普世价值的问题,类型片的拍摄天地就无比广阔了。普世价值不需要很深刻的思想家来承担,今天它们已经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从事艺术创作的电影创作的人,只要是匠人就行,是艺术家就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是否矛盾?我相信,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是矛盾的,那它就一定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从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发展过来的。两者之间存在传承关系,所以才叫发展。既传承,又发展,相同的东西就是主流,所以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历史上所有先进的思想遗产的继承,是在人类历史的先进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因此就是从普世价值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起来的。“八荣八耻”说的不就是普世价值内容的东西吗,“八荣八耻”没有叫你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天挂在嘴上,本身就是在和普世价值做一种传承。在当代中国电影中,那些市场化程度高的影片,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普世价值的光芒。《风声》讲述的忠诚于信仰,《十月围城》讲述的献身于民族的复兴,《叶问》讲述的责任与承担,等等,都是普世价值。最近我们看到了两部优秀影片,它们是《东风雨》和《杜拉拉升职记》,前者是一个以身殉道的爱国者的故事;后者就是一个当代中国社会的灰姑娘故事。它们也是普世价值在电影创作中很优秀的体现。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一点,因为普世价值在中国电影中有着这么蓬勃的生命力,融入得如此成功,它比一部影片的成功都更叫我们高兴。我们把《建国大业》这样的影片叫作“红片”。即使在这样的“红片”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摒弃了意识形态的简单说教,而有了更多的普世价值的内容,比如在蒋家父子的戏份中,关于腐败与反腐的内容,就足以传递出了正义对邪恶的鞭挞,这就是全世界的共同价值观。可以肯定,《杜拉拉升职记》的成功,也一定是因为在灰姑娘式的传奇中,寄寓了我们关于奋斗,关于真爱,关于成功的信念和价值观。
(编辑:王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