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献礼片。
献礼片《解放·终局营救》(以下简称《解放》)姗姗来迟,临近年尾,定档贺岁档。
但对于献礼片而言,《解放》显然已经错过了上映的最佳时机——国庆档。作为一大热门档期,《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影片都在该档期突围,并获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和口碑反馈。反观《解放》,同为献礼片,如今上映,反响平平。档期选择固然重要,但绝非《解放》市场表现不达预期的唯一理由。
其实,同《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以及《攀登者》等主旋律影片相比,《解放》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在整个项目的运作上都显得过于老派。作为主旋律商业影片,纵使花了大价钱在制作上,但内容距离观众太远、格局不大才是它的致命弱点。而档期一调再调以至于无法再逃才匆匆定档的策略,让影片无论是从时机上还是在期许上都发生降级,也是造成影片如今这般局面的原因所在。
那么,主旋律到底应该怎么拍?无疑,整个市场仍在摸索中,今年大获成功的献礼片给出了部分参考答案,而《解放》的败局,更是让市场对主旋律影片有了更大的反思空间,和探讨余地。
1
尴尬的献礼片
必须在2019消化掉。
献礼片,具有时效性。为庆祝祖国成立70周年的主旋律电影《解放》,没有在2020年才上映的道理,所以,2019它必须完成上映。
而作为一部兼具任务型的主旋律商业影片,《解放》却显得有些尴尬,这也是它一再推迟上映的原因所在。
首先,它的尬尴体现在配置上。无疑,从影片的置景还有拍摄时代的场景还原度上来看,《解放》绝对投入不少。据悉,影片为了打造出历史感并还原战争时期场面,无论是从造型、道具还是美术置景等方面都处处有所讲究,甚至还建造了一座天津城,搭建了解放桥、屋顶群、下水道等一系列当年老天津城里的标志性建筑。再加上激烈的战争场面营造,以及陆战、水战的内容拍摄,影片可谓称得上大制作。
但从导演和演员的配置上来看,导演和主演周一围、钟汉良虽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电视剧领域举足轻重,可对于电影来说,这样的导演、演员阵容并非是大制作应有的配置。和刘伟强执导的《中国机长》、李仁港担纲导演的《攀登者》以及由陈凯歌、徐峥、宁浩等头部导演一同执导的《我和我的祖国》这样主旋律影片相比,《解放》显得相形见绌。
影片的内外配置不协调,已然让影片有所失控。
而影片脱离观众的故事,以及“大制作”下的小格局构成了《解放》的另一个尴尬。
原名为《解放了》的《解放》,改名源自影片故事的格局太小。虽然讲述的是发生在1949年解放时的故事,但聚焦的却是几个小人物的纠葛,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放大了小人物的个人情感,致使身为主旋律影片在传递更大的价值观时被稀释,使影片的故事远不足以支撑起《解放了》这样宏大的名字,所以改名有一定的道理。
但头上的大帽子容易摘掉,《解放》的本质却难以改变。像《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主旋律影片,他们和观众都产生了很强的互动、共颤,观众在影片中有的找到了身份认同,有的则感受到了国家的进步,而《解放》却距离观众太远,难以达成共鸣。
大时代,小人物,《解放》营造出来的浓重年代感,还有发生在遥远时空里的小故事,在处理上都未做到和当下有所牵连,导致观众严重脱节。这是《解放》最终上映后表现不达预期的主要原因。
2
受众的严重错位
观众到底是谁?
《解放》作为主旋律影片,上映时间原定于10月25日,后来档期却一改再改,最终定档在贺岁档12月27日。
不得不承认,有些影片之所以能够撬动更大的市场,一方面是内容使然,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档期的助力。像《我和我的祖国》,受国庆阅兵的情绪影响,带动了它的票房飞升。而同为主旋律献礼片的《解放》,本可以就着国庆的余韵,在10月上映获得一波情绪仍在的观众拥趸,但它选择了退缩,错失了档期红利。
如今《解放》选择贺岁档,主打战争类型,但从市场反馈来看,它的受众定位似乎并不准确,运作也不成功。
同《决战中途岛》《血战钢锯岭》以及《敦刻尔克》等同类型战争题材影片相比,虽然一样有大场面的《解放》,类型影片背后的观众却有着极大的区别。
一般来说,战争类型的影片主流观众大多为男性。像在今年上映、由博纳投资的《决战中途岛》,男女观众性别比例分别为72.5%和27.5%。
《决战中途岛》观众性别比例
反观《解放》,它的观众的性别占比,以女性居多,达到55.7%,同《敦刻尔克》《集结号》等同类型影片相比,观众性别比例的出入很大。其实,这反映出该影片在类型和观众触达上的错位。
《解放》的观众性别比例
有着大场面战争戏的《解放》,没有吸引到更多男性观众,说明它的类型属性概念并不强。而女性观众选择观看此片,则得益于演员对于女性观众的号召力。特别是钟汉良,他的号召力虽然和肖战、易烊千玺这样的顶级流量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他本身的粉丝粘性其实一直都在。
不过,无论是钟汉良还是周一围,这些演员本身和战争类型影片的形象重叠度并不大,或是说不相匹配,对该类型拥趸者产生的吸引力不足,观众对其难以信服,难以达到像吴京、张涵予、张译等参演的该类型影片的效果,从而最终让观众在选择影片时产生混乱,定位不够明晰。
由此,观众的错位导致影片票房不理想,最终致使《解放》难以在市场立足。
3
主旋律到底应该怎么拍?
让观众够得着。
《解放》最大的失败在于与观众的距离拉得太远。让观众没有参与感的影片,是缺少市场追捧的。如今,很多主旋律影片的成功便在于非典型性主旋律的商业化操作,即按照商业片的逻辑去创作、推广和营销。
《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以及《攀登者》等今年上映的主旋律影片之所以票房能够达到10亿元以上,很大程度便在于内容上和观众产生的强烈共鸣,还有商业化运作的强效作用。
其中,不久之前票房刚破31亿元的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它是今年主旋律色彩最重的影片,它的成功除了选择和《建军大业》《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影片一样重用明星,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还可以“数星星”之外,最重要的是它在故事上终于脱离伟光大的角色,让明星不再扮演大人物,而是去饰演我们身边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就此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在此基础上,《我和我的祖国》还将陈凯歌、管虎、徐峥以及青年导演文牧野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根据自己所擅长拍摄的影片类型进行发挥,物尽其用,最终集行业老中青的全体之力为祖国庆生,达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而主旋律《中国机长》的成功,在于它的去主旋律化。尽管影片改编自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在2018年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讲述的是中国英雄故事,但它并没有选择主旋律的常规化操作,而是在故事处理上重新加入了商业元素,最重要的是在情节上和观众产生了强互动,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情绪迭起。
与此同时,观众通过影片中对机长、乘务人员等职业的认同而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这也是博纳今年推出的主旋律影片主要特点,即通过对某一职业的聚焦,譬如《烈火英雄》中的消防员、《中国机长》中的机长等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小人物的故事,让我们达成共鸣,这种非典型性的主旋律创作在当下正在变得流行。
而这种商业片的创作逻辑也让《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等不仅从主旋律中脱颖而出,在商业片中也获得不小反响。
另外,《攀登者》选择的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的故事是几部同体量主旋律影片中距离观众最远的影片,在故事呈现上和《解放》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格局太小,囿于个人情感,在宏大主题下显得过于渺小,但它的过人之处在于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无论是胡歌和吴京的互动频登热搜,还是章子怡的话题度都为影片加了把火,吸引了不少观众走进影院予以支持,这对于主旋律影片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总而言之,成功的主旋律,经营逻辑绝不再仅限于主旋律。以传统、老牌思维创作的《解放》,将是主旋律的关门之作。未来,主旋律影片想要走的更远、更稳,就要脱离窠臼,善于经营。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