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高尚
上周末,国家大剧院制作、李六乙执导、濮存昕领衔主演的新版《李尔王》在京首演。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的故事取材自古代的不列颠传说。问世至今,这部长演不衰的佳作,其艺术成就与重要性也被重新界定,被认为是“四大悲剧”之首。首演之后,针对新版在双线剧情上的加重,以及新译本颠覆了中国观众对于莎剧台词“高大上”的刻板印象等细节,记者专访了该剧导演李六乙、文学统筹翁世卉及评论家李静。
双线剧情
葛劳斯特父子线不再被忽视
戏的开始,濮存昕饰演的“李尔王”,身着日本服装设计师和田惠美设计的精美的袍子,从台前的阶梯登台,缓步走向金灿灿的弧形布景。紧接着是剧中的著名情节——李尔王问三个女儿谁最爱他。大女儿、二女儿以甜言蜜语哄父王开心,李尔王最疼爱的三女儿科蒂丽亚却表示,没什么可说。此举触怒了李尔,也让科蒂丽亚没有分到任何国土和财产,最后孤身一人嫁给了法兰西亲王。整场戏,葛劳斯特公爵的私生子爱德蒙都在台口偷看,他觊觎哥哥爱德格的继承权已久,决心密谋让父亲对哥哥失去信任。
《李尔王》的故事以双线展开,两组主要人物分别是李尔与其三个女儿,以及葛劳斯特公爵与其两个儿子。在众多版本中,葛劳斯特公爵与其两个儿子的故事经常被忽视,甚至删减,但李六乙导演此番却完全忠于原著地呈现这个故事的完整面貌。
解读
落魄李尔的顿悟,才是全剧的“灵魂”
在导演李六乙看来,“葛劳斯特和两个儿子这条线,才是真正的莎士比亚线”,两条线相辅相成,是“灵与肉”的关系。而下半场戏份颇重的“爱德格”(葛劳斯特的长子)被追杀后沦为乞丐,装疯的他与落魄的李尔偶遇,李尔由此产生了顿悟,李六乙认为这才是该剧的“灵魂”。
《李尔王》的精神内涵也是此版着重施力的点。尤其在故事的下半场,权力在凋落,主人公李尔逐渐落入绝望的深渊。评论家李静认为,李六乙的解读突出了《李尔王》的精神主线:“权力使人骄纵地蒙蔽双眼,于是乾坤颠倒,善恶交战,玉石俱焚,世界沦为废墟和坟场;一场涤荡之后,历尽磨难的善(爱德格)重整乾坤,并将积累下一次失衡”。
李静注意到剧中葛劳斯特公爵被李尔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刺瞎双眼后,有一个军官一直双膝跪地,在葛劳斯特的鲜血面前没完没了地以布洗地,“这是剧本中没有的,是精神隐喻的投射”。
全新译本
摒弃文学化,台词更接地气
以往莎剧的中文演出,多是沿用过去的译本,台词“高大上”,过于文学化,有些地方甚至是晦涩的,令观众产生距离感。而新版《李尔王》在杨世彭译本的基础上,通过李六乙的排演、打磨,重新修订了剧本。新译本较之前版本更贴近原著,在语言上却更为通俗易懂,颠覆了中国观众对于莎剧台词“高大上”、不接地气的刻板印象。
以剧中卢芳饰演的二女儿瑞根的一句台词为例,英文原文是“I am made of that self-mettle as my sister, and prize me at her worth.”《李尔王》文学统筹之一的翁世卉介绍说,“此前很多译本的翻译是‘我与姐姐有着同样的质地、同样的材料’,这显然是很拗口的。李六乙导演将此句改为‘我和姐姐流着同样的血,您看到她,就看到我’。流着同样的血,中国人都能明白,而且一字不差,非常符合人物。中英文的长度几乎也是一样的。”翁世卉说。
解读
口语化同时,保留莎剧里的“秘密”
这次在舞台上所呈现的新译本,是李六乙导演和杨世彭教授参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发起的“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的工作成果。“此次的新译本用词简洁,但同时很贴合原著。不只是把剧本口语化,让演员说顺,还要通过台词把戏剧性、动作性体现出来”,翁世卉总结道。
作为“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主管,翁世卉介绍:“莎士比亚的语言构成主要是散文和无韵诗,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写法。无韵诗有着很强的节奏感,也就是一轻一重,念起来朗朗上口。莎士比亚的天才之处是,他通过台词节奏的快慢,用词的排序,把人物的角色状态都放在台词里了,他没有很多舞台提示,但有这些台词,演员就能很容易理解人物性格和表演状态。可以说,莎士比亚的剧本每一行都充满了秘密,但经过中文翻译经常会流失很多细节”。
(实习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