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松本俊夫的影像

2010-06-17 14:11:19来源:网友推荐    作者:

   

  自从60年代,日本电影在世界各大艺术节折桂,日本电影就越来越受到世界影坛的关注,而相比当时日本本国的电影出产,许多优秀的作品仍然封闭在国内而并没有被太多的国外观众知晓,比如这位实验电影的领军人物以及他所拍摄的实验作品及那部影响了库布里克的《蔷薇葬礼》,直到近年来,才渐渐受到世界的瞩目。

  松本俊夫出生于1932年,年轻时着迷于绘画,并一度想研读艺术院校,而由于当时日本贫穷经济环境影响,这一梦想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松本不得不放弃了艺术而选择了东京大学医学院,不过他也乐观的着迷于人脑以及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

  尽管如此,松本却仍然不希望如此继续,于是他决定继续追赶艺术,他并没有告诉父母变半途改变了专业,投入了文学学院学习艺术与艺术史。当时的东京并没有真正的绘画教师或课程,于是松本只得在研读艺术的同时自学绘画,也正是在这段经历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欧洲20年代的先锋艺术——电影,并为之深深震撼,可惜的是,在当时日本并没有机会让松本直接观赏到这些电影,他只能通过国外的书籍去了解,但即使如此,松本也真正意识到了,这才是他一直追寻的艺术。

  之后松本俊夫加入了SHIN RIKEN电影公司,为了去学习电影拍摄技术,虽然这家电影公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不过松本相信这地方能让他获得电影拍摄的基础技术,事实上,在这家电影公司松本能实践于电影拍摄制作的各个环节,而在工作之外,松本不放弃任何机会去阅读去学习,去分析他所观看的电影并从中获取知识与养分,通过这样的方法,松本在一年间掌握了在日本大学院校导演课程所能学到的知识,并在之后的一年里创作拍摄了处女短作《银戒指》。

  纪录片与电影的思辩

  最初的《银戒指》是一部具有先锋精神的作品,在十年之后由于日本先锋电影回顾展的需要被重新提及并要求放映,也使松本被当时先锋电影领域褒扬有佳,合作者之一是大名鼎鼎的日本电影配乐大师武满彻。由于制作这部电影的公司倒闭,这部电影遗失再也无缘重新被观众一睹,着实不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之后的两部作品《闸》(1956年)与《召唤春天的孩子》(1959年)都是纪录片,显而易见,纪录片对于松本俊夫的影响非常之深,不但体现在其日后的实验作品《石之诗》、《妈妈》等之中,也烙印在《蔷薇葬礼》这部长篇电影中。可在当时,松本俊夫也陷入纪录或是电影的困惑之中,诚然,一部好的纪录片能够更容易聚焦目标题旨,能够准确的揭露社会、政治问题,换句话说先于电影来展露讯息,然而,使人困惑的是,作为工具或者方式之外,电影更深远的意义又是什么。带着这样的困惑,松本俊夫开始拍摄《西阵的纺织者》,可能是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兴盛消亡的启发,在这部作品中,松本并没有去着力刻画西阵这个地方,或者去展现西阵的纺织者么,而是流光片影的变化着一幅幅精湛雕琢过的镜头,并配上那些精心捕捉西阵的万籁之声,而构织出这样一部电影诗歌展现出存在的影象,这部作品也因此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纪录片银狮奖。之后的《石之歌》中,松本进一步的去拒绝物质本身所传达的讯息价值,虽然作品表现的客体是石头,而电影本身却通过流动的摄影作品般的影象串联为这些死寂的石头赋予了生命的气息。

  对于表现形式的思辩一直困扰着松本,他会在思考之后将其在自己的作品中解答,也因此,松本的短片,也沿袭着纪录片与电影互相渗透磨合之路发展着。《妈妈》这部作品本是受邀参加国外电影节而创作的,片中以生活化的掠影展现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母亲并配以寺山修司所作的长诗作为旁白,影片的拍摄也出自寺山修司御用摄影师铃木达文之手。松本在这部短片中尝试将纪录片、电影与艺术合而为一,因此作品本身也呈现着跳跃式的亮丽,我们能看到艺术化的镜头细腻地切入进生活,纪录下生活中的常态,丝毫不带有矫揉造作,而寺山的诗歌旁白又赋予该片更多镜头外的深远意境。

  新浪潮时期

  之后的1968年,随着法国“五月革命”的洪流波及,日本也兴起了日本新浪潮,而松本俊夫也是其中的一员猛将,在此期间至70年前,无论是长篇剧作《蔷薇葬礼》还是短片《我的困惑右眼》、《入迷》等等,均展现着新浪潮之光。

  《蔷薇葬礼》或许可以称为日本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日本同性恋题材电影的鼻祖之作,对于松本俊夫本人,这更是其第一部剧情长片,虽然影片看起来更象是一部纪录片。影片因循着新浪潮电影一贯无明显开头的特色,起首变是一双交织缠绵的男性肉体,之后镜头变离不开这一群同性恋身份青少年。松本用以往拍摄纪录片的手法,串起了这一族群的生活场景:化妆易装、私人聚会、酒吧狂欢、逛街等等,甚至还包括访谈,从这些镜头画面中,观众得以了解这一族群的背景、日常生活,包括性取向装变的原因、从事性交易的原因等等,并以点盖面的折射出当时日本青年一带处于经济迅速发展而思想真空与变革时期的全貌。影片并没有剧情片该有的经典叙事元素,前后情节也不存在明显的逻辑连贯,完全以片段式的镜头、场景松散的串连,这样的表现手法,归功于松本对纪录片的深厚驾御功力,同时也深谙了新浪潮电影之道。

  影片的高潮是一场男性版的俄耳浦斯式的弑父场景,即使是黑白的画面丝毫掩盖不了镜头本身所蕴藏的张力,特别是弑父之后的自残,当双目流着鲜血的主角冲向路边,面对着一群冷漠的围观者,松本以其独特的方式把矛头直指社会体制的根源,控诉现代工业文明对个体人性的侵害。据说,库布里克的《发条橙》是受了这部影片影响而作,特别是其中的人物造型与暴力场景,是否属实并未考据,但影片本身所散发出的黑色、暴力、叛逆等等却直指人心,这归功于镜头的力量,更是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所具有的独特力量。

  此期间的短片作品中,松本开始对镜头进行实验性的尝试,在《我的困惑右眼》、《入迷》等短片中,经常能看到光与色的叠加与组合变化,画面的并列与重构,当然,也能看到纪录片般的青少年日常生活场景,而这些场景无非也是性、毒品与暴力,充满着新浪潮的气息。

  当然,与新浪潮发源地法国的战友们一样,松本同样具有着导演与影评人的双重身份,他身先士卒与日本新浪潮的其他战将大岛渚、佐藤忠男、若松孝二、筱田正浩等人创办了《电影批评》杂志,对日本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发展与壮大功不可没。

  (编辑:王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