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理论家专栏 文艺理论 百家分析 每周调查 主编瞭望 著述连载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幻觉与内驱力或期望、定势及心理场

2010-07-01 16:58:1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吕俊华

    关于幻觉这种变态心理现象,有些心理学家用内驱力来解释。所谓内驱力是指未经意识到的一种发自本能的情绪力量。诸如饥思食、渴思饮、渴望钟情、愤怒和吃惊。据研究,几乎所有各种动物的行为,以及相当大部分的人类行为,都可被认为是内驱力控制的行为。我们往往不意识,为什么我们偏偏会这样做,这种不知不觉,具有许多形式。幻觉便是其中之一,“例如有人忽念及狐而全力专注之,遂自如狐感。再起狐之态貌声音等而拟之。”又,“例如父母死而慕之甚切,则所见现父母之貌。或怖蛇者无蛇处见蛇,怖虫者无虫处见虫。”《妖怪学讲义》第180页。皆是。再如:“正在等候女友约会的人,可能跑到一个陌生人面前,把她当成他所期待的人。他不了解,由于他的渴望,使一个陌生人变成他所期待的人。他却以为是他的视力不好而受窘。这里,内驱力使知觉起了变化,发生了错觉。”其中也有幻觉成分。“一个儿童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醒来,惊慌哭泣,确信他看见一只老虎,不知道那是因为他自己害怕而产生出来的老虎,一开电灯,老虎便消失了。这里,内驱力产生了幻觉。”《生理心理学》第318页。那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等错、幻觉也属此类。

    人在饥饿时也会产生错觉和幻觉。据心理学研究,当饥饿时,你正要读一本书,会将单词streak(纹理)当成steak(牛排),flood(洪水)误读为food(食物)。有的心理学家研究饥饿对于模棱两可的图形知觉所起的影响。被试者是十名儿童,在饭前和饭后将图形呈现给他们。当问他们图形像是什么时,作出图形与食物有关的东西相像的回答者,饥饿的儿童为饱食的儿童两倍。研究者认为,随着饥饿的增强,受试者将更有可能把模棱两可的图画当成与食物有关的东西。详见《感觉世界》第240页。由此令人想起,卓别林的《淘金记》中困在雪山上的那个饥饿的淘金者,会把人看成是火鸡的幻觉。那不是天才的想象,一定是卓别林从体验过饥饿的人嘴里得知的。还有,安徒生在他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那个孤苦伶仃、饥寒交迫的小女孩的幻觉描写,也是生动的例证。那个小女孩在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新年之夜,身子冻得发僵,为了取暖,她一连擦了四根火柴。每擦一根火柴,眼前就出现一幅幻景:她看见了发光的蜡烛,温暖的火炉;她看见了冒着香味的烤鹅从盘子里跳出来,背上还插着刀叉;她还看见了慈祥的老祖母突然降临人世,把她搂在怀里,向光明和快乐的天国飞去。……四根火柴所呈现的四幅幻景,正是她渴求温暖的外化。

    事实证明:“我们的心境、情感、内驱力和愿望,常常润色和改变着我们周围的所谓客观世界。我们的动作受种种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指导,我们所觉察到的那些需要与愿望是加在它们上面的。”《生理心理学》第318页。

    有些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期望或定势对知觉的影响。殷切期望什么便会产生关于什么的幻觉。美国心理学家利用定势原理进行过一次威信对人的心理影响试验。试验是在大学生中进行的:在开始上课前,教授向学生介绍了一位来宾——“冈斯·施米特博士”,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这次是被特别邀请到美国来研究某些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接着,施米特博士用德国人特有的腔调向学生们解释说,他正在研究他所发现的几种物质的特性,其中特别使他感兴趣的是,这些物质的扩散作用极快,人们能够马上闻到它们的气味。他说,由于大家都是研究感觉问题的,所以他就同大家一起来做实验,说完后,他就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并要求学生们参加这个小小的实验,他说:“现在我就拔出瓶塞,这种物质马上就会从瓶子里挥发出来,这种物质是完全无害的,不过有那么一点气味,就跟我们在厨房里闻到的那种气味差不多。这个瓶子里装的是样品,气味很强烈,大家很容易闻到。不过,我有一个要求,你们一闻到这种气味,就请立刻把手举起来。”之后,实验者拿出一个秒表,上了弦,并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停了一下,“化学家”拔出了瓶塞。不久,就看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依次举起了手。“施米特博士”向学生们表示感谢,并带着满意的神情离开了教室。

    于是,心理学教授向学生们宣布:“施米特博士”并不是别的什么人,他是德语教研室的一位老师化装的。而带有强烈气味的物质,不过是一种蒸馏水罢了。

    为了测试视觉强度,也进行过类似的实验。一位蛮有样子的眼科医生站在远处给大家看一张白纸,说那纸上靠近中间的地方好像有一个黑点,要求学生们一经发现这个黑点,就立即举起手来。这个实验获得了类似的结果,而实际上那张纸上并没有什么黑点,但却似乎所有受试者都“看见”了这个黑点。《宣传心理学》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81—82页。清人沈复有一段记述他童年时代观察物象的有趣文字,可以说明期望对知觉的影响:“余忆童稚时,……见渺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讶然惊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詹姆士证明:“一个人在暗中等待某人某物到来,或怕某人某物到来,怕得很厉害,只要突然受了一种感受,就会把他解做该人或该物来到了。像儿童做躲藏游戏时,像罪犯躲避缉拿人,像迷信人子夜穿过森林或寺院时,急急忙忙地走;像走路人迷失在深林里;像女郎颤抖抖地和小伙子约定宵间幽会。这些人都容易为视听两觉上的错感所中。这些错感使他们的心脏直跳荡,等这些错感消散为止。一个男情人心中预为空想所据,尽在那里想他的情女,以致一天工夫走在街上,要有二十趟想起她,感知他的意中人的花冠就在面前。”《心理学简编》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二十章第55页。日本心理学家井上圆了也谈过这类现象,他称之为预期意向,“预期意向者于吾心所预期以意迎之之谓,凡有此者,耳目之感觉,多少从之。而意向渐进其度,以来思想之专制(即思想全被这种预期意向所控制——引者注)。至于感觉全受思想之支配,则现种种之幻象妄觉。”他还举过一个实例:[NextPage]

    据一教士所说,有一妇人涉毒杀其婴儿之嫌疑者,乃发棺于墓,将与医师检其尸体,监视之州官,感*之气,不复能忍,仓皇去之。及开棺,棺中无人。且其后知此妇人并未产儿,亦无曾杀人之事。《妖怪学讲义》第147—148页。

    所以会发生此种变态现象,詹姆士说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心灵里充满了这个对象的思想。只要和他有一点连属的感觉,都有发放力”。《妖怪学讲义》第二十章第54页。而心灵里充满了某个对象的思想则是内驱力作用的结果,是人的生理—心理的深层需要的表现,对于艺术创作中出现的幻觉,也可以作如是观。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考夫卡(KKoffka)则用“心理场”这个概念来解释错觉和幻觉。什么是心理场呢,考夫卡讲过一个例子:

    某冬夜,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平原一片尽被冰雪所蔽,途径莫辨,一人飞骑而过,幸抵一旅舍,得避风雷之所。店主人出户相迎,惊问曰:“君自何处来?”此人指向来处,店主人惊愕万状,告曰:“君其知已飞骑渡过康斯坦湖耶?”客闻言惶恐而毙。

    这位客人把结了冰的康斯坦湖,错误地知觉(其中难免有幻觉成分)为一片白雪平原。这位客人的错觉就是“心理场”,或称“行为环境”,而康斯坦湖就是“地理环境”或“物理场”。“地理环境中的行为是实在的动作,而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是活动者心里所想的动作”。“行为的环境与地理的环境”“属于两个不同的宇宙”,“在这两种环境中的行为也当属于两个不同的宇宙”。骑马过康斯坦湖,“他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大湖,他的行为环境是一片白雪的平原,在地理环境他的行为是骑马过湖,然而在行为环境中他的行为是走过平地。或者照常人的说法,他心想他是在平地上奔驰,他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薄冰上跑马。”《格式心理学原理》第28、39页。

    用这个观点看艺术创作,就可以说艺术家所写的不是直接的现实生活,而是他的心理生活,不是“物理场”而是“心理场”,而心理场是主观的,是“境由心造”的,这境就包括了错觉和幻觉,艺术世界就是一个“心理场”,一个虚构世界,一个错、幻觉系统,产生和决定这个系统的力量当然是本能、情绪、情感。考夫卡说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是趋向某种对象的动作”,趋向某种对象的力量来自本能、情绪、情感。那个骑马过湖的人所以发生这种“心理场”,主要是由于冰雪掩盖了湖面,但与他急于赶路以避风雪之苦的迫切愿望也大有关系,因为感情不能区分自我与物理环境。不难想象,心理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是任何人都会经历到而当时并不意识到的心理现象。在艺术创作中更是经常出现。但在常人,心理场主要是由客观条件引起,如那位骑马过湖的旅客的心理场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形或改观造成,可称为常态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主要是错觉。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场则往往是主观的情感因素所致,实质上是一种“情场”,可称为变态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主要是幻觉。

    前面谈到虚静致幻,这里又谈了炽情(或痴情)致幻。如果虚静导致意识放松而致幻,那么,炽情则是淹没理智、瘫痪意识而致幻。两者殊途同归,各尽其妙。就是说,幻境是非自觉或不自知的,在“感情专制而当其炽时,诸思想全为感情之命令所左右,其悲时是非不能辨,其畏时进退不能处,而达其专制之极,不但一方生不觉而已。有一心全入于无意识之境遇者,故人愤怒而至其热度最高,有不自觉其举动”。《妖怪学讲义》第186页。在艺术创作中,如果承认错觉、幻觉是普遍存在的,也就必须承认非自觉状态,不但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编辑:罗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