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马蒂亚·森
本书构思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4月期间,当时我应帕迪中心(PardeeCenter)戴维·弗罗金(DavidFromkin)教授的热情邀请,前往波士顿大学做了六次演讲。该中心致力于研究未来,当时为该系列讲座所确定的主题是“身份认同的未来”。不过,在T.S.艾略特(T.S.Eliot)的小小启发下,我后来确信“现在与过去,都存在于未来”。因此,当本书完稿之际,它不但包含有对未来的预见,而且也涉及了历史和当今世界中的身份认同。
事实上,早在波士顿讲座之前,我曾于1998年11月在牛津大学就理性在身份选择中的作用做过一次公共讲演,题为“理性先于身份”。这是一次“罗马尼斯讲演”(RomanesLecture),带有正式礼仪并定期在牛津大学举行【威廉·格拉德斯通(WilliamGladestone)在1892年作首次演讲;托尼·布莱尔(TonyBlair)于1999年也曾登坛演说】。由于非常正式的礼仪安排,当我演讲的最后一句话话音刚落,就由身着礼服的校方人员簇拥着步出讲堂(听众还来不及提任何问题)。虽然如此,由于事后有文稿传阅,我仍然获得了许多极有教益的评论。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使用了罗马尼斯讲座的文本,并且吸取了这些评论中的洞见。
确实,我还从由我所作的其他讲演(它们或多或少与身份认同有关)以及别人关于这些演讲所作的评论和建议中获益良多,这些讲演包括英国科学院(BritishAcademy)的2000年年度讲演、法国学院(CollegedeFrance)的特别讲演【由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主持】、东京的石坂(Ishizaka)讲演、圣保罗大教堂的一次公共讲演、曼谷瓦西拉兀(Vajiravudh)学院纪念披耶·比差努萨(PhyaPrichanusat)的讲演、孟买和德里的多拉布·塔塔(DorabTata)讲演、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中央银行作的埃里克·威廉姆斯(EricWilliams)讲演、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OXFAM)的吉尔伯特·默里(GilbertMurray)讲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希区柯克(Hitchcock)讲演、美国哲学协会的彭罗斯(Penrose)讲演、2005年英国博物馆的英国石油公司讲演等等。此外,我还从最近七年来在世界各地访问时所作的各次发言和随后的讨论中获益,这些地方包括:阿姆赫斯特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达卡大学、东京的一桥(Hitotsubashi)大学、伊斯坦布尔的柯克(Koc)大学、圣霍利奥克学院、纽约大学、帕维亚大学、格勒诺布尔的皮埃尔·孟戴斯法兰西(PierreMendesFrance)大学、南非格雷厄姆斯敦(Grahamstown)的罗德斯大学、京都的立命馆(Ritsumeikan)大学、塔拉戈纳省的罗维拉·维尔吉利(RoviraVirgili)大学、圣克拉拉大学、克莱尔蒙特的斯克利普斯学院、圣保罗大学、里斯本理工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维拉诺瓦(Villanova)大学等,当然还有哈佛大学。这些讨论对理解我所要分析的问题很有帮助。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许多有益的评论和建议,在此我需要感谢比纳·阿加瓦尔(BinaAgarwal)、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kerlof)、萨拜娜·阿尔克(SabinaAlkire)、萨德尔·阿南德(SudhirAnand)、xix安东尼·阿皮亚(AnthonyAppiah)、霍米·巴巴(HomiBhabha)、阿基尔·比尔格拉米(AkeelBilgrami)、苏加达·伯泽(SugataBose)、陈致和(LincolnChen)、陈马撒(MarthaChen)、梅格纳德·德赛(MeghnadDesai)、安塔拉·德韦·森(AntaraDevSen)、亨利·范德(HenryFinder)、戴维·弗罗金(DavidFromkin)、前子·福田帕尔(SakikoFukuda)。
(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