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理论家专栏 文艺理论 百家分析 每周调查 主编瞭望 著述连载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朱伯雄:《二十世纪西方艺术》第六章 二十世纪俄国美术

2009-09-02 11:06:46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朱伯雄

  苏联美术自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算起,至1991年苏联解体、联盟崩溃、苏维埃政权结束,共延续了七十四年的发展历史。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美术,正如美术史家晨朋在她的新著《20世纪俄苏美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一书中所述,它是苏维埃人审美理想和艺术观念的鲜明表达,以其新的内涵成为世界文化史中一种新的艺术现象。十月革命后的美术,与本世纪初年革命前的俄罗斯美术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艺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继承性。
     
  20世纪初至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一方面,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传统,经由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家们发扬光大,为十月革命后的美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培育了人才。另一方面,受西方哲学和现代派美术的影响,在俄国产生并发展了先锋派艺术,而且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大师,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抽象艺术之父”的康定斯基、至上主义者马列维奇、梦幻画家夏加尔、构成主义者塔特林、加波、佩夫斯奈等,他们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世界美术史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派美术的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活动一直延续到十月革命后的20年代。在1910至1920年间的十年,俄国取代了法国,成为世界现代派美术发展的中心。
     
  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必然引发一场深刻变化。苏维埃政权从建立一开始就遵循列宁的教导,提倡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号召艺术家继承俄罗斯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历史上一切珍贵有益的遗产,为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而斗争。

  列宁在1918年提出的“纪念碑宣传计划”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雕刻艺术创作的纲领,而且对整个苏联美术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初期,在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的年代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许多困难,为巩固革命政权而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在这艰苦的岁月里,苏联的美术家一手拿枪,一手拿起画笔,一面战斗,一面绘制宣传画和漫画,配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一大批在革命前即已从事创作活动的老一代美术家,十月革命后,都积极地响应列宁和苏维埃政权的号召,投身于为革命服务的美术的创作中去。他们在革命初期和20年代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为打击敌人、鼓舞人民斗志作出了巨大贡献,创造出苏联美术的最初阶段的繁荣。为苏联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年代的苏联美术界,思潮迭起,流派纷呈。这个时期先后出现的一些主要美术家组织和派别有:“革命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四艺社”、“架上作品美术家协会”、“莫斯科美术家协会”等等。每个团体都对20年代美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特别是革命俄罗斯美术家协会,更是起了重要作用,实际上领导了艺术生活。它是一个较大的群众性艺术团体,其宗旨是发展巡回展览画派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面向群众,反映生活,因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革命俄罗斯美术家协会的成员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但这个组织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排斥了具有新思维的美术家。
     
  在革命胜利后初年,左倾思潮泛滥,苏联美术界当时还成立了一个“俄罗斯左翼艺术家阵线”,包括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受立体和未来主义影响的各种流派:新朴素派、霓虹派、立体未来派、极限派、构成派等。其主要人物如塔特林、马列维奇、波波娃、佩夫斯纳和加博等人。由于他们支配着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执行了一套极左路线,影响了苏联文化的发展。
     
  20年代前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无产阶级文化派是左翼思潮的代表者。他们机械地、片面地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把普希金、托尔斯泰等列入贵族地主阶级而予以否定。他们鼓吹“纯无产阶级文化”,提倡“不应当消极地接受旧的艺术宝藏”,无产阶级“必须有自己阶级的艺术”,因此“继承的关系是不需要的”。一大批在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的现实主义画家,被粗暴地斥责为“资产阶级学院派”,从而使不少青年迷失了方向。当时青年普遍表现出这种情绪,他们指责老师们是“贵族艺术家”,鄙视普希金的伟大诗篇,把未来派的诗歌背得烂熟。
     
  这种左倾思想在当时既时髦又很“革命”,非常迎合当时许多人的激越情绪。然而,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有害思潮。十月革命后,列宁为捍卫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方面采取行政措施,另一方面写文章、发表演说,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1920年2月,在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列宁发表了著名的《青年团的任务》的演说,其中谈到:“无产阶级文化应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同年10月,列宁草拟了“论无产阶级文化”的决议草案。12月1日,俄共(布)中央发表由列宁起草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一封信》,从思想和理论上纠正了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文化遗产价值的荒谬理论。在如何对待传统问题上,决议作出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胜利,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 [NextPage]
     
  1925年,俄共(布)中央颁布了《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它提倡在社会主义方向指引下的自由竞赛,反对一般的行政领导方式和指令性的作法。这是有利于鼓励艺术家积极探索、发挥各自独特的创作个性的。显而易见,其思想基础就是列宁在1905年所写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中的论点。但遗憾的是,这一政策并未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常常受到“左”的或“右”的干扰,造成苏联文艺的许多失误和损失。20年代后期拉普 推行了一条宗派主义的组织路线,复杂的党内外斗争引起了相当大的混乱,直到1932年4月23日,联共(布)中央发布《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才从组织上、思想上对文艺界种种错误思潮,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清理,并提出取消文艺派别,成立单一的协会的倡议。在此基础上,1934年举行了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著名文学家高尔基主持会议,并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从此苏联的文学艺术开始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时期。
     
  从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完全形成的时期。在这20年代间,苏联美术出现了高度繁荣。特别是在卫国战争期间和战后和平建设时期,苏联美术更是佳作不断涌现。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它的封闭性、局限性与僵化倾向,使艺术的繁荣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和隐忧。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下的定义,强调了现实主义,突出了世界观的作用,规定了现实主义的具体内涵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担负的思想教育任务。这在当时和以后鼓舞苏联艺术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是,在文艺创作实践中,尤其是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也出现了许多消极后果。如强调了现实主义,而削弱或抹杀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地位与作用:突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而隐伏下粉饰现实、美化现实、窒息文艺批判任务的祸根,由于违反艺术规律,忽视创作个性,从而导致创作风格单一,出现一花独放的类型化的倾向,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产生了一些平庸、缺乏艺术性个性的作品,就是这种理论带来的后果。例如,30年代末的肃反运动,由于“左”的思想泛滥,把艺术和政治等同起来,忽视艺术的特征和规律,把这场运动扩大到文艺界,致使许多文艺工作者蒙受不幸,其不良的后果是导致了苏联文艺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特别是“无冲突论”的盛行。

  战后1946年至1948年间,联共(布)中央又以决议的形式,先后对《星》与《列宁格勒》两杂志以及对一些戏剧和电影进行了批判;联共(布)中央书记日丹诺夫还做了相应的报告。这一连串的决议和报告,由于方式简单武断,对文艺界人士和某些作品的批评不够实事求是,违背了20年代中期党颁布的有关文艺政策,再次使整个苏联文艺界受到很大打击。尽管如此,由于苏联文学艺术的基础雄厚,又有俄罗斯艺术的优秀传统,加上有些错误也及时得到纠正,因而文艺创作还是走向新的繁荣。这个时期的苏联美术成就卓著,一大批新老画家创作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杰作。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是苏联文艺创作探索新的理论,寻求新的出路,从禁锢走向开放的时期,也是全面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时期。在50年代末和70年代,苏联进行了两次规模巨大而深入的讨论。这种检讨标志着苏联文艺在理论上的觉醒。首先是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摒弃公式化、概念化的理论根源。
     
  1972年,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马尔科夫 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原则上新的艺术意识的类型,是表现手段的历史的开放体系。”开放体系理论从此出现。这个理论的出现,反映了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求突破封闭的情绪和思想,适应了时代的潮流。

    但是,马尔科夫的开放体系理论最初并不明确也不完整,在后来的深入讨论中才逐渐形成了体系化。1978年,他在论文中作了两次解释说,开放理论是“方法上的三个重要特点的有机联系――认识世界实际的无限可能性,艺术真实性的广阔观点和独特地、形象地体现生活现象的广阔的,实际同样是无限的可能性。”又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艺术形式的历史的开放的、不断丰富着的体系。”
     
  现实生活的内容是无限广阔的,也是开放的,因而,艺术对象也是开放的。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生活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创作天地。无尽的空间,无限的题材,为摆脱单调划一、灰色平庸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艺术家不仅在认识现实上、选材上是开放的,而且在艺术手段上也是开放的。这种开放,使艺术园地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开放体系作为一种新理论,未必尽善尽美。然而它的提出,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理论本身的新颖与独创之处并不多,甚至有人谴责这是无益的形式主义的讨论,但它的客观效果无疑使苏联的美术创作走进了广阔的天地,充满了活力和朝气。苏联美术家在近30多年里,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多角度、多焦点、多渠道地进行了艺术探索,向哲理性和审美高度开掘,在拓宽题材,创造新的意境方面都有新的开拓与成就。

  特别是,自苏联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一批新人陆续走上美术界领导岗位。不再对画家的创作活动进行行政干预,对各种艺术流派一视同仁,在短短的时间里,美术界出现了尊重创作个性,提倡在社会主义方向指引下的自由竞赛的宽松局面。长期存在于“地下”的观念派、抽象派、先锋派、超先锋派终于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这些流派的画家们开始举办各种规模的画展。他们的作品逐渐得到官方和观众的承认,并开始被艺术博物馆收藏。同时,苏联举行了20年代美术界先锋派作品的国际拍卖,从而为当年遭受无端排斥的先锋派艺术恢复了名誉,确认了它在苏联美术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

  在苏联美术家协会之外,志趣相同的画家们开始自发组成各种创作团体,探索艺术发展道路,讨论新的创作方法,完善绘画表现形式。艺术品市场也开始出现了,大批不知名的画家汇聚在莫斯科和各地城市的公园、广场,即席作画出售,形成了热闹非常、受人欢迎的艺术品市场。到了80年代后期,苏联美术界日趋活跃,社团活动频繁,正当艺术家们,尤其是青年艺术家满怀信心跨入90年代之初,却风云突变,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了,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苏联美术的发展史随之结束。

  (实习编辑:袁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