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理论家专栏 文艺理论 百家分析 每周调查 主编瞭望 著述连载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潜在性视觉形象的拓展

2011-01-12 16:08:48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陆琦

   


猎人 布面油画 2001年

  1972年出生于波兰的塔尔努夫(Tarnów),1992-1994年在克拉科夫理工学院(the Cracow Polytechnic)学习建筑学,1994-1999年在克拉科夫美术学院(the Cracow Academy of Fine Arts)绘画系学习,1995-2001年成为“adnie ”团体的创始成员之一,现在工作和生活在波兰的克拉科夫。

  年轻的波兰艺术家威廉·萨奈尔,是一个对周遭世界有着独特敏感力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受到漫画、海报、照片、视频、音乐和电影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折射出当代社会中多元化文化的特点。他的题材没有限制,差不多凡是日常生活中各方面平庸的主题:历史人物的肖像、克拉科夫的风景、亲友的照片或者网络等媒体上的图片等等,都是他绘画意象的原本,这些看似乏味、却充满寓意的主题,往往是清晰可感的时间符号,因而他同时成了一个“现代年史”的作者,把凡是他感兴趣的和着迷的东西,都变成绘画。他还作为电影导演身份,拍电影和绘画实践相平行,他带着孤独、沉寂和隐私性的绘画图像,来和观者保持交流。在早期的绘画作品中,他就描绘了很多他那一时代人的审美体验物:唱片、漫画、自行车、T恤等等,也有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媒体中播报的大灾难,从公共到个人的事件,他和妻子在海滨的度假日以及当代艺术家等,所以,要想对他的绘画进行分类,不啻要接纳整个大众媒体。

  在风格上,他的绘画保持着一种简约、平面化倾向,重视画意的传达,摒弃细节上的雕琢和粉饰,但并不流于抽象,这也正是当代视觉传媒中二维平面的影响;在构图上,他都进行奇思妙想的尝试,充分给予被分割的空间内部的张力,将最夺人眼目的视角的印象呈现出来,并攫取你的思维,让你抛弃叙事性的冗杂,而是驻留在形式的外延上。虽然画家所选择的主题是日常生活所常见的意象,但欣赏者完全可以看出他对传统表现与感知的期望,而是作为存在的图像,被简化到彻底的本质,在新的语境和意义中重生。萨奈尔有一点和比利时画家图伊曼斯很相似,两人都同时有拍电影和绘画的艺术经历,并将两种艺术形式相互糅合渗透,揭示艺术文本背后的隐喻,但萨奈尔似乎扩大对题材的摄取,并以黑白为主色调,表现和再现当代世界视觉文化的多样性表征,发现存贮在图像中的历史真实性,和自己对其客观的观照,这从萨奈尔所选择的绘画和他对电影等领域的探索可以得到印证。绘画的功用他十分清楚,他认为绘画像购物和参加聚会一样,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本身还能对所描绘的现实带来重要影响:再现、解构和重构。在萨奈尔的视野中,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痴迷和批判、追求自由和反抗压力混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难以捉摸的绘画观念。

  因为萨奈尔同时也是一个电影制作人,他的一些绘画作品,不可避免地打上电影式的烙印,如《安卡》,画中似电影特写镜头般的人物侧面,给人过目难忘的印象;《无题(猎人)》描绘的是两个在旷野里的猎鹿人,采用黑白色的基调,局部的细节几乎被泯灭掉,好像是曝光过度的照片,但主题还是可以辨别的,给人以再现波兰早期情报纪录片的感觉;《飞机》一画中萨奈尔巧妙地颠覆了意大利概念主义艺术家阿里吉耶罗·波提 (Alighiero Boetti)的战斗机形象,将其改变成湛蓝天空下喷出浓烟的画面,展现出冷战时期恐惧的气氛。2008年,他还着手拍摄了自己的电影《猪倌(Swiniopas)》,这是根据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养猪的人》为底本所作的另一种晦涩的表达,随后他还画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绘画作品。

  萨奈尔的绘画看似简洁,但有时每幅画会被修改四五次,在他看来,失误是不可避免的,每次在绘画中他都尝试发现新的东西,并因此特别在绘画中依赖直觉的作用。在2004年11月美国的《艺术论坛》期刊中,评论家乔丹·坎特(Jordan Kantor)曾写了一篇标题为《图伊曼斯的影响(The Tuymans Effect)》的文章,文中解读萨奈尔的绘画为来自图伊曼斯模式。对此,萨奈尔并不以为然,他说自己是依靠自己来绘画的,不是在图伊曼斯的影响下,并且他用不同的媒介方式来绘画,而且在他看来,图伊曼斯是个非常认真谨慎的人,他和他的作品之间没有任何距离,并且自己也喜欢他的绘画。但是自己和作品之间有一个距离,自己也被色彩的焦虑所困惑,从而走上一条极少色彩的绘画之路。而画家格哈德·里希特、西格玛·波尔克和波兰本土画家安德烈莱夫斯基(Andrzej Wroblewski)都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999年萨奈尔在波兰别尔斯科-比亚拉(Bielsko-Biaa)举办的“别尔斯科之秋(Bielska Jesień)”绘画双年展上,获得第一名,2006年获得欧洲的“梵高当代艺术双年展”大奖(The Vincent van Gogh Biennial Award for Contemporary Art)”,2010年春季在纽约的阿顿·科恩美术馆,举办了他第四次个人绘画展,他的作品还不断地在伦敦、纽约、柏林、苏黎世等地展出。纵观萨奈尔的绘画,他通过图像作品展示了今天绘画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下自身突围的可能性,并立足于对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思考,不断地挖掘视觉形象的潜在性,这种汲汲努力,是用略显零碎片断式的、同时又是简洁鲜明的绘画艺术所缀联而成的,这就是他的艺术特点。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