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佳作导读 精彩书摘 作家言论 九零后 特别推荐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红楼选美记》第一回

2016-10-14 14:17:57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蒋光明

   
中国进入八十年代,电视剧的时代来临。电视台的人日子比谁都难过。

  第一回 红学家心存疑惑?王扶林冷水浇头


  中国进入八十年代,电视剧的时代来临。电视台的人日子比谁都难过。国内电视界的现实是严峻的,八十年代初,全国的电视剧导演加起来还不到30人,还不抵国内的一家中型电影制片厂,其中,年老体弱者有之,业务荒疏者有之。


  初学乍练者有之,一支水平参差不齐的创作队伍要去制作大量的电视剧是无法想像的。即使是情况最好、阵容最强的中央电视台,制作电视剧由文艺部戏剧组(竟只是一个组)担任,加上广播文工团的部分演员,总共也不过二、三十人,设备的陈旧落后就更不用说了。


  时交初春,中央电视台《红楼梦》剧组导演王扶林来到北京一座四合院门前,虽然如“雨后春笋”的小厨房破坏了院内古色古香的气氛,挤掉了花草林木,但当年幽雅、恬静的风貌仍隐隐可见。


  一位头发如雪、面容清瘦的老先生热情地接待了王扶林,这就是我国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看到老先生桌上铺开的书稿,王扶林决定不再绕圈子,便把冒昧来访的意图和盘托出。“哦,哦”。老先生不时点点头,表示他听明白王扶林说的事了,但脸上并未“欣欣然有喜色”,王扶林心里有些发紧。果然,老先生顾左右而言它,他说电视剧很有发展前途,他平时忙于琐事,不怎么看。他又说,《红楼梦》是国宝,千古绝唱,浸淫着曹雪芹毕生心血,可谓字字珠玑,说了许许多多,但始终没把《红楼梦》和电视联系起来。“您认为把《红楼梦》改编成电视剧可行吗?”“呵?我想是可以研究研究的”。老先生面露难色。王扶林看出来了,老先生不愿表态。他有些失望,只好怏怏告辞。


  其实,从一开始,王扶林和吴老先生的思维方向就不一致。王扶林此举,旨在探询改编《红楼梦》的可行性,并希望得到红学家们的帮助和支持。在他看来,利用先进的电视传播工具拍摄《红楼梦》,扩大其在海内外的影响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吴老先生考虑的是《红楼梦》能否改编成功的问题。红学家们对《红楼梦》嗜爱如命,他们不仅是《红楼梦》的研究者,而且把自己看成《红楼梦》的捍卫者,容忍不了对《红楼梦》有丝毫的歪曲、删削,同时对电视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缺乏信心。


  不料,几天后王扶林接到一个电话,通话人是中国红学会的胡文彬,受吴老先生委托跟王扶林导演联系。王扶林心头一热,他本以为去找吴老先生是桩不了了之的事,没想到老先生是个热心肠。“这样吧,过几天在京的红学会理事开会讨论这个议题,请你和电视台领导一同参加,会有收获的。”“谢谢你们。”王扶林缓缓放下电话,紧锁了几天的眉头舒展开了。他想起了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台务会议,雷鸣般的掌声,使他觉得导演《红楼梦》已义不容辞。王扶林在掌声中似乎感到有些晕眩,这是对他人生的慰籍,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到这里,理应感到骄傲,朦胧中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他想飞,象一缕轻烟,无拘无束,但在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声音在悄悄警告他。他笑了,他知道自己已别无选择。


  (编辑:安莹)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热点新闻
最新更新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