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国家一级演员。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12届文华表演奖得主。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级非遗(柳子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闺门旦。曾在《孙安动本》、《玩会跳船》、《关羽斩貂蝉》、《金箭媒》等剧目中担任主角,并主演新编历史剧《风雨帝王家》等。
才华初绽
陈媛出生于山东济南。她的父亲陈绍瑜是当时济南的京剧名票,每天早上,他必像专业演员一样喊嗓、吊嗓,还时常排练剧目,登台演出。从小跟着父亲“泡”票房,耳濡目染,陈媛小小年纪就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她梦想着将来有一天能像专业演员一样登台表演。很快,陈媛就实现了这个愿望。在母亲单位组织的一次联欢会上,年仅5岁的陈媛大方地演唱了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的唱段,她清脆亮丽的嗓音,一招一式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既然对戏曲感兴趣,父母就找了老师帮我练基本功,每天早上5点半我就起床,下腰、压腿,7点去上学,放学回来再接着练。”伴着每天几个小时的基本功训练,寒来暑往,几度春秋,陈媛的少年时光就在日复一日的刻苦努力中度过。
一日,陈媛在练功时被收音机里播放的戏曲选段吸引。“当时,我觉得那段音乐简直太美了,听到最后才知道那是柳子戏。”作为中国古老剧种之一的柳子戏,唱腔音乐旋律丰富、别具一格,曾有人形容它的演唱特点为:“小生唱得云上飞,青衣哎哎水中漂,花脸横磨声如雷。”柳子戏以独有的剧种魅力吸引了陈媛,从那时起,她暗下决心做一名柳子戏演员。
陈媛聪明伶俐、秀外慧中,加上她勤奋刻苦练就的一身功夫,报考山东省柳子剧团时,她的表现令剧团老师大喜过望。1976年,16岁的陈媛被山东省柳子剧团正式录取。鉴于她功底扎实,又勤于钻研,剧团让她越过了学员期,直接成为正式演员。
在山东省柳子剧团,陈媛的开蒙老师是李松云,第一出开蒙戏是传统戏《观灯》。“《观灯》是一出小戏,戏虽小但表演难度不小,它要求演员唱、念、做、舞,技巧齐备。”陈媛回忆说,李松云老师教戏以严谨著称,大到唱腔、身段,小至眼神、表情等,若不能达到她的要求,则需从头再来。“为学好这出戏,无论吃饭还是走路,我都琢磨着老师传授的一招一式。老师每有演出,我就躲在幕条后面仔细观看。”凭着刻苦努力和悉心学习,陈媛把这出唱做繁重的《观灯》继承了下来。在1980年举办的“山东省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中,陈媛以甜润的嗓音、娴熟的技艺,把剧中主角胡秀英塑造得传神灵动,在她的演绎下,一个空闺寂寞的佳人形象呼之欲出。凭借此剧,陈媛获得了“山东省青年演员戏曲大赛”表演二等奖。
研修技艺
在艺术上展露才华,陈媛并未过于欣喜,她更加孜孜以求地钻研学习。为了拓宽音域,提高演唱水平,陈媛主动学习声乐,探究乐曲中的喜怒哀乐,体会音乐的旋律特色。经过艰辛努力,她的声音更加清脆悦耳,唱腔亦更婉转动人。
后来,为精进技艺,陈媛又拜柳子戏表演艺术家李艳珍为师。在李艳珍的口传身授下,陈媛学习了《玩会跳船》。该剧是吃功戏,载歌载舞、轻松活泼,对演员要求极高。学戏的过程中,陈媛把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乃至一颦一笑,都铭记在心,仔细揣摩。“通过老师的启发,我借助行当特征表现主角‘白月娟’的形象,从人物内心出发,通过她既喜又羞、虽笑还愁的情绪变化,传递这位闺阁女子对心上人的爱慕。”凭借对人物的深入领会,陈媛演绎的《玩会跳船》似师有异、妙趣横生。
“把剧目继承下来,并不意味着已把戏学到了家,还需要不断地琢磨提升。”演出的每个剧目,陈媛都力求在打磨中日臻完善。在执着地磨砺下,她渐悟艺术三昧:塑造人物要内(情感)外(技巧)结合,演戏演人,唱戏唱心。
借鉴此理,在表演中,陈媛以简洁大方的处理表现人物、展露情感。因此,她塑造的小家碧玉、大家闺秀、革命志士,都神采各异。“白月娟”“胡秀英”“貂蝉”“江姐”……这些反差极大的人物形象被她诠释得鲜活可感、栩栩如生。
因真实可信的人物塑造、情在态先的传神演技,陈媛的柳子戏艺术受到观众追捧。她表演的现代戏《江姐》在全国戏迷中家喻户晓。一位河南观众观看此剧后给陈媛来信:“您塑造的‘江姐’最贴近我心目中仁人志士的形象,她有血有肉、形象鲜活。”
塑造典型
2002年,山东省柳子剧团打造新编历史剧《风雨帝王家》。该剧由邓沐珩编剧,描绘唐朝武则天时,李显遭发配至房州,后复召登基,因宠信韦后,致“韦氏之乱”的历史故事。剧作以博大的视角观照“权欲”背后的人情冷暖、人性变迁,塑造了一个鲜活饱满的“韦后”形象。接演“韦后”一角,陈媛倾注了大量心血。[NextPage]
读完剧本,她被惊心动魄的故事架构、起落沉浮的人物命运震慑。“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何以在十年间演变得醉生梦死、无恶不作?我该如何呈现其前后的变化?”陈媛反复揣摩剧本,还从电视剧《武则天》中寻找灵感,以体验时代特色。“经过几次排练,当我再唱到‘这龙座金碧辉煌金灿灿’时,我感觉应该把这段唱词看做人物转折变化的动因。”抓住“权力的诱惑”这一戏核,陈媛理顺了人物关系,在表演上更加流畅自如。她运用“内”“外”结合的表演方式,从内心体验入手,揣摩“韦后”不同境遇下的情感世界,再外化成动作、表情。经过两个多月的雕琢,一个突破了传统行当、前后判若两人的“韦后”形象,被陈媛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上。2002年10月,《风雨帝王家》在济南首演,有观众评价说:“陈媛塑造的‘韦后’,显露了欲望驱使下的人性之‘恶’,让人观后毛骨悚然。”
2004年9月,山东省柳子剧团携《风雨帝王家》和经典传统戏《孙安动本》进京演出,凭借这两出剧目,陈媛参加了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角逐。然而,前期的紧张排练中,陈媛累病了,她腹痛发作,挂完点滴才勉强完成了演出前的走台。正式演出时,陈媛腹痛难忍,只能躺在后台的戏箱上候场,但一回到台上,她又精神抖擞、光彩焕发。回忆这段经历,陈媛内心五味杂陈:“是剧种传承的责任和观众的垂爱使我坚持了下来。演出中,从观众们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四起的反应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柳子戏的认同。”
“柳子戏在阔别首都舞台45年后再度进京,以惊心动魄的宫廷大戏展示了古老剧种的年轻风貌。该剧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角扮相典雅华贵,表演可圈可点。”对于陈媛的表演,梅花奖评委给予了颇高评价。因对“韦后”的塑造,陈媛顺利摘取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7年,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她又凭借此剧荣获第12届文华表演奖。
情系传承
“奖项是对我艺术成就的肯定,也鞭策我继续前行。”近年来,陈媛更关心的是柳子戏的传承。她活跃在传播柳子戏的各项活动中,乐此不疲。在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起的“齐鲁文化进课堂”活动中,陈媛把柳子戏带进了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每次与学生们交流互动,她都边唱边演,亲身示范,以期唤起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柳子戏的热爱。
在省柳子剧团,陈媛还忙于对青年演员的“传帮带”。她说,为柳子戏培养年轻力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年演员底子薄、机会少,我们不仅要从技术上帮他们把好关,还要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院团演出亦或各项晚会、活动中,陈媛主动“让台”给青年演员,在她看来,多给年轻人一次机会,就为柳子戏的传承多尽了份儿责任。
然而,曾与昆、弋、梆相提并论,在清初“一时称盛”的柳子戏,现今已不复往昔谁人亦唱的繁盛。因有“曲牌连套”的填词、作曲限制,柳子戏的创作、表演向来“繁”“难”,正因此,柳子戏新编剧目中优秀作品极为难觅。但在陈媛看来,以套曲填新词,创作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剧目,两者并不矛盾。“创作者若能潜心研究剧种创作规律,在故事清新脱俗的基础上,又不脱离剧种特色,其作品定能受戏迷喜爱。”
针对有些戏曲剧目舞台呈现存在话剧加唱、有失传统戏曲美学特色的现象,陈媛认为,当今审美文化渐趋多元,但各剧种的特点与特色不能丢失。“有的剧种把生活‘程式化’,有的剧种把程式‘生活化’,有的剧种以唱见长,有的剧种唱做并重,创排剧目时,应对各剧种的风格鉴别研究,才能保证最终的舞台呈现充分体现本剧种的艺术特色。”
作为山东省级非遗(柳子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媛说,自己的责任在于承上启下。“我们要继续挖掘和学习老师的经典剧目,也要和老师一样把剧种的表演特色、唱腔特色传承给青年演员。让柳子戏青年演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最大的愿望。”带着这样的愿望,陈媛还要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在艺术的百花园里努力耕耘。
(实习编辑:谭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