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永远的现场体验——水星唱片公司录音师鲍伯·伊贝伦兹访谈录

2007-12-13 18:06:25来源:    作者:

   

作者:米切尔·霍布森   翻译:王崇刚编译

     我在新泽西一个装满旧式录音设备的地下录音室,采访了水星(MERCURY)唱片公司录音师之一——鲍伯·伊贝伦兹。他向我介绍了他参与制作LIVING PRESENCE(现场体验)系列唱片全过程。

早期的电影立体声实验

霍:你最初是怎么干上录音这一行的?

伊:我最早在电影公司工作,1945年,在好莱坞开始了音响工程师的职业。我的第一位老板是查理·卓别林,我为多家电影公司工作过,包括米高梅公司。我从混音工作开始做起,还干过铺线工和架设话筒吊杆员。1950年,我应征入伍,在纽约的军人画报社干了一年,又被作为预备队开到了朝鲜战场,当战地摄影师。当中国军队进入朝鲜,我撤到东京,在那儿参与制作朝鲜战争新闻片。

霍:战争结束后呢?

伊:我回到美国,受雇于ALLTECH公司,开始制作最早的剧院立体声设备。我是克里夫兰分部的负责人,主要是为电影院设计安装立体声音响。

霍:这些早期的立体声录音实验是不是为了出唱片?

伊:电影公司比唱片公司更早接触到立体声。那时还没有立体声刻纹头,一些双路的立体声唱片,只能用双唱臂的唱机来播放。

霍:真有意思。

伊:后来我还参加了鲍伯·法恩(FINE)的音响公司,当时它为LOEW公司所有。我最初只参与电影制作,后来学习了刻片技术。1953年我们进行了3声道电影录音。

霍:你们用的是什么设备?

伊:那些录音都是用WESTREX35毫米电影设备录的。

霍:也就是说你们一边用胶片来拍摄电影画面,还用它来录音。

伊:对。

霍:这时还是单声道时代。

伊:是的。那时我们为帕蒂·佩齐做电视节目。佩齐是公司的专署艺人,法恩希望用立体声为他的所有节目录音,尽管播出时还是单声道。

霍:这么做只是为了实验吗?

伊:不。我们都清楚最终我们会拥有立体声唱片,这些立体声肯定能派上用场。

水星公司的录音车

霍:你还能记起用两声道和三声道录制立体声情形来吗?

伊:在50年代中期,我们有一台录音车,用来制作水星古典系列。在车上原有两台单声道磁带录音机,后来我们加上了一台双声道录音机。用双声道设备作实验时,我们曾为芝加哥交响乐团录音。1958年,LOEW公司决定关闭录音室。我离开公司来到华盛顿,在一家电影公司干了一年。 [NextPage]

霍:你是什么时候回来继续与鲍伯·法恩合作的?

伊:那是1958年下半年,鲍伯在纽约组建了水星公司,我为公司管理工程业务。经过一段时间,我们的录音室从一个扩展到4个。

霍:那么,3声道录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伊:也是在1958年。我改装了录音车,移走了双声道设备代之以三声道机器。录音车第一次外出工作是1958年秋天。

霍:这一次录了哪些东西?

伊:我们在伦敦录制了多拉蒂指挥的《火鸟》,接着我们去巴黎录管风琴家马克·多普雷的演奏。我们去了意大利,在布雷西亚录了4部歌剧,还录了卡拉丝在斯卡拉剧院的演出。

伊:你们总是在录音车上工作吗?

霍:不。每年夏季录音结束后录音车就返回纽约,我要把录音车所有的设备搬到录音室,录音室位于大北方饭店。所有的维修工作都在录音室里进行。当我们外出去进行下一个系列的录音时,再把所有的设备搬回车上。秋天和冬天的录音完毕,录音车的设备还要放回录音室,直到来年春季再去录音。

霍:35毫米胶片录音情况如何?

伊:1962年我们才有专门的电影胶片录音设备。那一年去伦敦录音时我们把它装在车上。我们为菲利普公司录制了罗斯特罗波维奇和他的夫人的演出,还有李赫特与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合作。

霍:在俄罗斯的录音情况如何?

伊:1962年我们得到了在苏联录音的许可。为了去苏联,我们把录音车进行大规模改装。

霍:你是怎样把录音车运到苏联的?

伊:我们先用船把它从纽约运到鹿特丹,然后打算把它开到莫斯科。后来我们得知一艘俄罗斯运录音车的船已经来到鹿特丹。他们把车运到了波罗的海一个港口,那里是受限制的地区,外国人不许进入。他们把录音车从船上卸下,再通过铁路运往莫斯科。

霍:听起来所有的一切都很顺利。

伊:可不是那样。我们到了莫斯科,录音车却不知去向。我们得知,它可能在火车站的货场上。我们拿着公文来到货场,一个办公室一个办公室地查。但一无所获。

霍:那你们怎么办呢?

伊:最后,一位苏联官员建议在货场找一找。我们在大货场的一个小棚屋旁(扳道工休息的地方)停下来,不远处铁轨上一个火车头后面挂的车厢里正是我们的录音车。我忍不住大叫:就在那儿!

霍:所有的东西都完好吗?

伊:是的。但是它被几根钢条和木头固定在车厢上。我找了几位工人帮助松开钢条取出木头,然后还要把车从高出站台12英寸的车厢上推下来。4、5个工人在车后面推,我坐在驾驶室里操纵方向盘。当卡车快离开车厢的时候开始45度倾斜,简直快要翻了,我都作好了跳车的准备。这时录音车突然正了过来,安全地停到了站台上。

霍:总算是有惊无险。

伊:事情还没有完。我们上了车,才发现车里没有油。

霍:汽油在俄罗斯也不好搞吧?

伊:是这样。我们在货场发现了一辆运垃圾的汽车,问司机是否能给一点汽油。那人说行,但我们没有盛油的工具。最后通过翻译,那个人告诉我们他有一个一边堵住口的旧管子可以用。我们就用这个管子为我们的车加了油。

霍:加完油以后呢?

伊:我们发动汽车。在去音乐厅的路上我们意识到这里已经接近红场,我们把车开到红场想拍一些照片。录音车驶进红场,当我们开始拍照时,警察向我们跑来。我想这一回可能遇到了大麻烦。警察很和善,他要我们把车停到相反的方向,车头不要指向列宁墓。我们照完相,就驱车到音乐厅录音。我记得那次录的是贝隆·贾尼斯的演出。

霍:你们在那里都录了什么?

伊: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和第三,还有一系列加演曲目,和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一场音乐会。 [NextPage]

霍:这是多么美妙的经历。

伊:那段时间我们很愉快。饮食虽然不好,饭店的条件也不尽人意,但我们收获很大。

霍:你感觉俄国人怎么样?那时美国经常宣传俄罗斯人是多么的可怕。从你所说的来看,他们其实跟其他地方的人一样。

伊:是的,那里的人很和善。我们在那里时正赶上范克莱本也在同一个音乐厅演出。但我们没有录他的音乐会。

霍:那是他获得了柴科夫斯基比赛冠军之后。

伊:是的。

霍:苏联人录制那场演出了吗?

伊:他们很肯定录了。音乐厅里有专门的录音室。我们也曾把这个录音室用作监听。

霍:俄罗斯的录音设备精密程度如何?

伊:他们用的设备都是德国产品,是德律风根的。

霍:他们的设备和美国的一样先进吗?

伊:那也是很好的设备,比我们的更精密更复杂。水星的设备很简单,也很少出故障,这对于出门在外录音很重要。我们没有时间把设备随时拆开修理。

霍:莫斯科的录音是在1962年录制的,也就是在这一年,菲利普公司收购了水星。

伊:是的。

霍:水星公司在这之后有什么变化吗?

伊:有。菲利普收购之后,公司录音的数量逐渐减少了。

霍:在此之前,你们已经制作了很多录音,有将近450套曲目。

伊:那几年的确录制了很多东西,我们是在满负荷工作,在纽约的录音室还制作了很多独奏录音。我们为斯塔克、贾尼斯和拉菲尔·普亚纳(羽管键琴家)都录了音。

霍:与斯塔克合作得如何?

伊:很好,但我从来没有看到他演奏时激动过。

水星之声的秘诀

霍:回顾你的录音体验,水星公司录音设备的特色在哪里。就像你刚才说的,这些机器很简单,我想这对于声音效果一定有影响。水星唱片的声音很纯净也许与这很有关系。到底是设备的哪个方面造就了水星之声。

伊:水星的录音理念讲究朴实。在话筒和磁带录音机之间,我们很少有中间环节,没有均衡器和其他的辅助设备。这就是我们能够得到干净的、纯正声音的秘密所在。

霍:麦克风的影响有多大?

伊:我们最早用U47麦克风录单声道。录立体声时,U47成了中置话筒,左右话筒用的是德律风根201S话筒,这是德律风根公司制造的第一批小型话筒,里面没有变压器,只有一个真空管。变压器外置在电源线的一端。再后来我们把话筒全换成了201S

霍:那是在什么时候。

伊:从1959年开始我们就全用201S了。

霍:这太有趣了。其它的公司不只使用201S,它们倾向于录管弦乐时用辅助麦克风,用6个话筒录成三声道。RCA就经常使用6话筒。

伊:我们录音用的话筒从来没有超过3个。

霍:与47S和56S话筒相比,201S有什么特点? [NextPage]

伊:这很难描述。201S能录出鲜嫩的、明亮的声音,低音也很漂亮。我想你如果听RCA、哥伦比亚或者其他公司的唱片,然后再听水星的片子,你马上就会意识到哪一张水星的产品。它拥有……

霍:独一无二的声音。

伊:对。

霍:几十年又过去了,录音设备又有了很大发展,你仍然没有脱离这个圈子,你怎样看待现在的技术进步的?

伊:从很多方面看现在设备越来越精良,尤其是磁带转录设备,比我们50年代的要强很多,磁带的质量也要好得多,但现在录出的声音并不比真空管时代好。

霍:你对数字技术怎么看?

伊:我并不反对数字录音。数字录音有巨大的市场。它减少了噪音,转制信号不衰减。但是与母带和LP的声音相比,我总觉得数字声音与它们不太一样。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