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
今年适逢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评选40周年,由陕西人艺推出的三部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改编的话剧“茅奖三部曲”,将于今年10月在北京二七剧场进行展演,6月15日正式开票。三部作品皆是陕西的骄傲——其中,10月14日、15日上演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话剧《平凡的世界》,10月18日、19日上演根据陈彦小说改编的《主角》,10月21日至23日上演根据陈忠实小说改编的《白鹿原》。
近年来,陕西人艺将这三部百年来堪称“为时代立传”的陕西文学优秀代表作品,以精品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不仅展示了陕西作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关注与思考,也向广大观众及文艺工作者传递着陕西文学的精神和理想。此次三部作品以“茅奖三部曲”的阵势集中上演,更可以让文学读者和戏剧观众共同感受文学性与戏剧性在舞台上碰撞交融产生的强大能量,见证陕西人艺的实力与成长。
陕西文学基因
让戏剧回归文学
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都改编自陕西本土作家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巨著,是从现实主义文学土壤中长出的戏剧舞台综合艺术,都有着源自经典文学的厚重力量。无论是陈忠实笔下通过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恩怨纷争、展示家族史、风俗史、个人沉浮史、民族命运史和心灵史的《白鹿原》,还是路遥饱含着爱情的甜美与苦涩、生活的欢乐与悲苦、奋斗的成功与失败、理想的向往与破灭、人生的价值与体现的《平凡的世界》,或是陈彦写出的融汇秦腔艺人个人奋斗命运和舞台生涯以及整个社会在时代洪流中兴衰沉浮的《主角》,都既有视野的广度,也有思考的深度,凝聚着陕西作家对人生、历史、文化、时代、命运的深刻思索和生动描绘,展现了苍生厚念与秦川襟怀,更有着陕西人独有的精神特质。
面对着作家“把生命和小说一同交付”的信任,编剧孟冰、曹路生,以无比尊重的态度“让戏剧回归文学”,又以鞭辟入里的笔力“将文学浓缩于戏剧”,为导演提供了既具文学性、又有舞台性的扎实戏剧文本。
《主角》
观众未必记住演员的名字
却记住了一个个人物
陕西人艺选择将三部作品搬上舞台,不仅因为作品中都具有包含文化历史的宏大叙事,更因为它们都选择了以平凡世界中的芸芸众生作为主角,书写人民史诗,讲述中国故事。因此,三部话剧都没有选用任何明星,而是全部起用陕西人艺普普通通的舞台文艺工作者,尤其是大胆使用年轻人,结合老中青三代力量,展现了关中大地本地演员的整体实力。看完戏后,观众未必能够记住演员的名字,却记住了台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这样的演员阵容选择,无疑是对时下舞台过度依赖明星效应、眼球经济的有力回应。普通人才是生活的主角,热爱和深耕舞台的艺术家才是戏剧的灵魂。而真正能够打动观众心灵和情感的,绝不是努力扮演剧中人的耀眼明星,而是有着真实人生体验、深入生活肌理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一戏一格 象征写意 克制还魂
三部作品可谓一戏一格,胡宗琪在《白鹿原》的舞台上搭建写意的宗族祠堂,以“重构还形 克制还魂”的理念,精简整体篇幅,引入村民族人歌队,让整个舞台朴实又不失灵动;恰到好处的秦腔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平凡的世界》导演宫晓东则依托既具陕北高原地域气质又象征命运转盘的大石碾设计,完成故事的进展和布景的转换,全景式展现了七八十年代陕北地区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平凡而又曲折的人生道路,以“信天游”为代表的陕北民歌也强化了舞台艺术感染力。《主角》中,胡宗琪导演则用53个场景切换、16根柱子的变化展现跨越几十年的时空和命运,同时又保留着中国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简约和写意,留给演员足够的表演空间,也带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平凡的世界》
“戏剧陕军”让戏剧和文学一起做点事
从“文学陕军”到“戏剧陕军”,陕西人艺的成功范例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当代文学经典改编戏剧热”“方言话剧热”,为整个戏剧行业摸索出一条值得推广的道路。“茅奖三部曲”的成功,也离不开合作方九维文化的多年运营,双方对“复活经典”这一使命有着理念共识:“让戏剧和文学一起做点事”“让文学从书里走出来,让文学改编更有生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合作理念,才能将文学和戏剧带到更广阔的天地。
有趣的是,话剧《白鹿原》创作首演后的第二年,高考考题就和《白鹿原》相关;而话剧《平凡的世界》诞生后,也又一次“押中”考题。足见经典的魅力与艺术的影响力。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