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大剧院、音乐厅发展迅速。各地政府不仅为剧院配备一流设施,而且花大价钱引进“名家名团”演出,世界级大师来中国演出已是“家常便饭”。与此同时,传统的观演习惯、多元化的娱乐导向以及高票价等因素,却让大剧院的门槛有些高不可攀。如何解决这些困局?近日,国内外具有艺术教育职能和艺术教育品牌的知名剧院负责人在苏州召开的“2013中国剧院艺术教育发展论坛”上,借鉴与分享了国内外剧院艺术教育发展经验。
逐步影响观众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认识到“剧院需要发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用了6年时间。2007年至2010年间,他们在节目部设立了艺术教育岗位,但因缺乏重视和系统规划,反映在活动收效上是上座率低、满意度低、票房转化率低。2010年至2012年,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正式以演出季方式开展剧院运营与管理,并将艺术教育、观众培养工作提升到剧院的发展战略高度,组建专人专职的艺术教育团队,设立艺术教育年度专项预算,上座率、满意度、票房转化率都有明显提升。2012年至今,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的艺术教育范畴从原有的表演艺术拓展到视觉美术、群众文化、影视,并创建全新品牌“金鸡湖艺坛”。
“16岁的苏州少年马欣宇从母亲那里偶然得到一张免费的艺术课门票,到现在养成用平日积攒的零用钱买票听音乐会的习惯,是我们开展艺术教育的成果。”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演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亮说。
在不依赖政府、不依赖大牌、不依赖跑票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剧院的成长?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给出的答案是发展品牌、培养零售观众的正道。“一旦艺术教育得到有效的推进,所产生的作用力将推动消费热情和品牌建设,实现政府关注、企业支持、大牌云集的成效。”张亮说。
剧院的责任
据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斌介绍,由一座或几座剧院单独或者联合承担一个城市或者城市的某一区域的艺术教育工作,是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做法。比如悉尼歌剧院就有儿童之家项目,专门用于儿童音乐教育,并与学校课程保持一定的关联性。
上海音乐厅副总经理方靓总结了目前国内剧院艺术教育开展情况,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民性的周末公益音乐会;二是课堂与艺术资料的分享;三是儿童艺术培训。
“我国剧院的艺术教育与大剧院建设相比,相对滞后。上海大剧院1997年建成,2007年启动了艺术教育品牌‘相约上海大剧院’,在此基础上,2008年,上海大剧院成立了艺术教育部,这是国内剧院中较早以建制部门形式确立艺术教育地位的做法,而此前一般的做法是把艺术教育作为节目部的一项工作而已。”韩斌说。
艺术教育的方向
各国的主要艺术机构和团体都在寻找拓展观众的途径和方法。“艺术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将高雅艺术通俗化,以适应现代人的消费心理是多么重要。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因此提出了‘艺术教育既是国家功能的体现,又是自身发展战略的支撑点’的口号。”方靓说。
我国剧院艺术教育尚处于初创阶段,面临着诸多难题与挑战。“艺术教育功能很多放在节目部,是宣传文案工作的拓展,没有从经费、机制与激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因此,往往缺乏长期规划,急功近利是常有的事,其大多围绕某一场重要演出造势,或者干脆就是演员见面会。”韩斌说,“剧院对艺术教育工作的定位尚存在误区,不少剧院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潜在观众上,或者干脆连潜在也等不及,往往希望通过一次或者几次艺教活动来提高票房。其实,应该做的是让观众知道,剧院好在哪里,现场聆赏好在哪里。比如,英国皇家歌剧院每年都有观光项目,组织观众到剧院参观,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侧幕、哪里是音罩、何处是灯光,化妆间、服装间的布局等,引导他们对剧院产生兴趣,从而进场观看演出。”
(编辑:谭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