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
听不少票友说,台上刘薇没台下漂亮。见面方知,说漂亮,不如说灵动,更“来双扬”。这位武汉京剧界文华奖及梅花奖得主,而今的身份是武汉京剧院院长。说难道苦,谈古论今,刘薇难舍的是对武汉的深情眷恋……
晨报:将池莉汉味十足的小说搬上戏曲舞台,似乎楚剧会比京剧更合适?
刘薇:许多人都这么说,对于京剧来说,最难排的就是当代京剧,但我们就想做点前无古人的事。我也是第一次演现代戏,开始也挺忐忑,但我太喜欢池莉笔下的来双扬了,跟我挺像。
晨报:话剧、芭蕾、西洋歌剧、交响乐……一下子融入那么多新元素,还能叫京剧吗?
刘薇:肯定会有人说不像京剧,但我听到不少反映,说京剧当代戏原来也可以这么排,还有人说应该作为课题来研究。
晨报:这种创新在全国是不是都具有试验意义?
刘薇:应该算是开先河了。
我始终有颗纯真女人心
晨报:京剧《生活秀》在武汉试演了三场,票房好么?
刘薇:现在演出不比从前,场租、装台特别贵。武汉又不像北京、上海,经济根基好、艺术氛围浓,市民还是习惯要票多过买票。不过给票还要人家愿意来啊,演了3场,特别是第1场楼上楼下坐满了人,我真的很感动。
晨报:当年你曾婉拒陈家林的影视剧《杨贵妃》,其后也下过海,曾离开京剧舞台十年之久,如今重新回来除了热爱与执著,是不是还有些心不甘?
刘薇:其实我挺羡慕我的那些北京同学,土壤好,真正是可以靠京剧赚钱。可在武汉,真正喜欢京剧的人大多没什么钱,但我喜欢武汉,武汉观众特别厚爱我,不管演什么都会说我演得好。离开舞台10年,我当过演员、唱过歌,还搞过装修当包工头,我始终有颗纯真女人心,也不愿意依附别人。10岁开始学京剧,感情太深了,现在我还得为我的职工努力,他们总在给我打气(说着,掏出手机,短信写道:“院长,团里人都说你像来双扬,你要保重,坚持!”
“汉味”京剧需要年轻观众
晨报:如果把时下的京剧比作“枯木”,你会认同吗?你觉得京剧会有“枯木逢春”的那一天么?会不会像电影、话剧一样在年轻人中普及?
刘薇:是不是“枯木”真没想过,不过京剧终归是国粹,就像西方的芭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被抹掉,关键是现代人不了解,所以不会亲近。很高兴演《生活秀》时,我看到了好多年轻人。我想“汉味”情景剧、小品、舞台剧因地方话受限,很难走出去,“汉味”京剧走向全国会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我期待它也能像电影、话剧一样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生活所需。
武汉京剧院院长刘薇对武汉有深深的眷恋
晨报对话刘薇
有个大学生爱上京剧《生活秀》
采访后记
采访刘薇,约在了一位范姓京剧票友家,那里是江城一有名的“戏窝子”。有意思的是,范先生的儿子范唯天,在深圳大学主修新闻传播,旁听并参与了我与刘薇的对话。
受父亲影响,21岁的范唯天从小就听那些“咿咿呀呀”的京戏,“每天都听、都看,就像学英语、做功课”。尽管对京剧各大派别如数家珍,范唯天却始终难以爱上,“不行,节奏慢,场景单一,听着就犯困”。
《生活秀》武汉试演首场,父亲如常买了一些票,赠好友、赠票友。范唯天接过票,父亲很开明,“愿意看就看,不愿看随你”。
武汉剧院一楼,父亲坐一头,范唯天坐另一头,心里嘀咕,“若不好看,方便溜”。可是,2小时20分,范唯天没打一下“野”,“以前的京剧,一套行头,一个布景,现在舞台会变换,灯光很美,还有R&B,像话剧,又像舞台剧,很适合年轻人。”这一回,范唯天终于“爱”上了。
(实习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