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著名演员郭达,好多人只知他生于西安,而不知其祖籍为山西孝义。1954年出生的他,如今已踏入了花甲之年。
12月27日,在山西省话剧院刚刚落成的龙城实验艺术剧场,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和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颁奖典礼隆重举行,郭达作为颁奖嘉宾现身。典礼开始之前,记者对这位著名演员进行了独家专访,听他谦和地讲述家乡情结与演艺之路。
他曾经上过20次央视春晚,演过200多部小品,被观众熟知和喜爱。这20年也给他的人生打上了印记。每每提及郭达,常会跟着两个定语,就是著名小品演员、笑星。
父亲曾是朱德警卫员
“我父亲是孝义人,母亲是霍州人,记得小时候经常回霍州,可惜孝义一直没有去过。我没出生时,父亲就过世了,只见过照片。因为,父亲和他那一支断了联系,家里也没什么人了。”此时,郭达的脸上满是憾色,并苦涩地笑了笑。
郭达是遗腹子,父亲在他出生前一个多月因病去世,那一年母亲28岁。
对于父亲的所有记忆,郭达称全来源于母亲,但为了防止母亲伤心,从不敢在她面前多提。郭达只见过父亲留下的两样东西—八角帽、小提琴。他从小就拉着这把小提琴开始了他的艺术之梦。“八角帽在西安妈妈那儿,而小提琴一直跟着我,小时候练过两年小提琴,后因打篮球受伤,左手小拇指有点歪了,就再没碰过。”
他还记得,小时候马路上广播里放的相声,他很快就能记住并表演出来。这艺术细胞也许正是父亲遗传给他的。“我听说父亲曾经在剧团待过,喜欢拉二胡、拉小提琴。”他说,自己是从一份档案中得知从未见过面的父亲,曾经当过朱德的警卫员。
据了解,郭达的父亲郭华昌是一位老红军,1919年出生于孝义市白壁关乡西辛壁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于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里担任过侦察员、班长,1938年在一次战役中腰部负伤后被送往延安治疗,伤愈后留在中央警卫团当战士,曾担任朱德总司令的警卫员。1949年春,他被西北军事委员会派任接管中国银行、中央银行、陕西银行的军代表,随后参加了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的筹建工作,曾任会计处长和工会主席。由于他入伍后三次负伤,加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繁重的经济工作,使他积劳成疾,1954年5月病故于西安。
情系家乡的郭达经常回山西拍戏,其中包括由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的抗日影片《举起手来》,该片在山西省芮城县农村拍摄,郭达扮演为防日本鬼子偷窃而保护文物的老农民。2013年,“万荣笑话”贺岁喜剧《快乐的万家村》中,郭达饰演郭副书记。
“因为是山西人嘛,只要有合适的戏我就来,而且总是会优先考虑。”他笑着讲道,“我也非常希望到家乡孝义看看,之前当地举办活动时也曾请过我,但总是时间不合适,下次有机会一定回去!”
为何退出央视春晚舞台?
15岁时,郭达到陕西安康襄渝铁路当了一名修路工,打过隧道架过桥,喂过猪拉过纤。郭达18岁时入党,1974年被推荐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话剧专业深造,三年学成后被分配到西安话剧院当演员。此后10年间,他排演了30台话剧,几乎获得陕西省以及西北地区所有的表演奖。从那时起,他的喜剧天赋渐渐显露出来。
上世纪80年代,话剧艺术陷入低谷。身为演员队队长的郭达,面对每年100场演出任务的承包合同犯了愁。为完成任务,剧团创排了一台小品晚会,《换大米》《产房门前》都出自那台晚会。可就在准备下基层演出时,小品《产房门前》的主演来找他,说自己要去演电影,机会难得,恳求郭达替代自己,好让他腾出时间。郭达纠结许久,答应下来。
他的妻子、服装设计师吴芳十分支持,很快根据剧本设计了一套服装,郭达穿着这身衣服登台表演,一炮打响。该小品荣获1986年陕西省喜剧小品大奖赛专业组第一名,并被央视1987年春晚选中。
从《产房门前》那个为了老婆能生男孩几近癫狂的农村父亲,到《换大米》中那个性格朴实、嗓子豁亮的“换大米的”,再到之后很多年,他与蔡明合作表演小品,在春晚舞台上度过一个又一个除夕之夜。从此,他的小品越演越红,也因此告别了话剧舞台,成为专业小品演员。
“我觉得幽默是一种天性,有这种天赋的人就能演好喜剧。”他自信地说,“演小品让我得到很多,让全国观众记住了我,也丰富了我的舞台经验,从而学会了如何塑造人物和控制舞台。”1994年,总政话剧团破例特招已40岁的郭达入伍,像父母当年一样穿上了军装。
然而,2011年,也就是从蔡明、刘威表演的小品《新房》那一届春晚开始,他默默地退出了这个舞台。为什么呢?
“主要是觉得没有合适的剧本,自己年龄也大了,都上了20年啦,时间够长了,是离开的时候了。”他平静地告诉记者,“真正退出春晚舞台,第一年略感失落,有点不习惯,但渐渐适应了。很感谢这个平台,给了我很多的锻炼机会,让观众熟知了我。”
首次演毛泽东“压力大”
这些年,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已不再满足于守在电视机前看戏,而是希望回归剧场,近距离欣赏表演艺术。就在此时,本为话剧演员的郭达又重回话剧舞台,扮演了《白鹿原》中的鹿子霖、《日出》里的潘月亭、《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里的毛子顺、《生命档案》中农民档案馆馆长秦忠武……
“在这个时候回到话剧舞台,时机还正合适。”他笑言,他会尽力从话剧里找包袱,让观众看起来更舒服,“我不会刻意逗观众,但只要符合剧情,我就会放大其中幽默的部分。”
这不,今年他刚排完一部反腐败题材话剧《扣问》,12月13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该剧以新中国第一反腐案—刘青山、张子善案件为背景,集中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一复杂而重大的事件上,揭示出执政清廉是走出“历史兴亡周期率”的关键所在。著名剧作家梁秉堃担任编剧,郭达则在剧中首次扮演伟人毛泽东。
他演毛泽东?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为何会选择他?
“后来才知道,之前导演也找过其他人,但都因为忙来不了,就让我试试看。我犹豫了一个月才接下这部话剧。现在看来,我基本完成了任务。据看过该剧的专家和观众反映,都觉得还不错,说做到了‘神似’,甚至有人夸这是他所看到的演得最好的毛主席了。”他呵呵一笑说。
郭达坦言,此次饰演毛泽东让自己压力很大,“这个角色和我本身的差距太大了。我的台词超过全剧台词的70%,最大的难度在于记下其中大量的诗词,主席的诗和原话一个字都不能差。建组之前已看了40遍剧本,包括台词里的多处停顿,都得认真思考。”
在演艺圈以认真出名的他,总是剧本不离手,不停地琢磨。“除了看剧本,我还看了毛泽东的相关资料,但了解得越多,就会越觉得和毛主席这个角色有不能企及的距离。所以,我尝试着让自己放下包袱,放空自己,不过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他还通过设计独特的动作、细节来赋予角色更多光彩。
“文艺团体只想着如何赚取利润是不行的,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多创作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郭达语重心长地讲道,“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