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话剧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原创大戏《中华士兵》正式建组。9月3日,这部话剧舞台上首次展现国军正面战场的抗战史诗,将以49位演员的空前阵容亮相保利剧院。
200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时,国家话剧院演出了一系列反战作品,其中就包括著名导演查明哲的“战争三部曲”:《纪念碑》、《死无葬身之地》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那时查明哲曾慨叹竟然没有一部表现东方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的作品。10年之后,这一遗憾终于得以弥补。
从1931年的“九·一八”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与日寇浴血奋战长达14年之久,这出《中华士兵》正是用戏剧去铭记历史,因而全剧展示的是中华士兵尽忠报国、舍生雪耻的英雄群像。编剧冯俐称,如果说当年中华士兵是为了正义而集结,那么剧组今天则是为了纪念而集结。“在中华民族这场最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有些记忆已经失去了,其中就包括正面战场。”据悉,冯俐的创作灵感来自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而作家陈忠实那篇《中条山八百壮士血祭黄河》的文章中提及的“八百冷娃”则成为了《中华士兵》的原型。他们跳河前高吼的秦腔也将成为剧中最提振士气的主旋律。
为了走进这段被历史遗忘了几十年的往事,冯俐用一年的时间阅读了大量史料,“那种超乎你想象的壮烈,被迫中的无奈、遗憾甚至屈辱,是那么的痛彻心扉,我中间一度写不下去。现在剧中令人振奋的结局在那时是没有的,有的只是悲伤。写《南京大屠杀》的女作家自杀了,这种心理过程我也有所感受。其实太多的屈辱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弱点。”
在三部冯俐提供给导演查明哲的长篇纪实、访谈录中,最终打动导演的是这样一个:在全面抗战最艰苦的前三年,一支地方部队为了阻止日军西进、保卫中国仅剩的半壁江山,在黄河边背水结阵,抗击日寇近三年。其间,两万多人相继牺牲,至少有上千名中国士兵在弹尽粮绝之时宁跳黄河、不做俘虏,以保全民族气节。由于剧中人物众多,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仅介绍演员阵容就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何瑜、宗平、李梦男、翟小兴等一众舞台实力派将加盟该剧。
据悉,该剧前期筹备时,导演查明哲曾带领舞美设计罗江涛等主创深入山西、陕西寻访抗战老兵,实地感受中条山的风土人情,并参观抗战纪念馆,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而今日,剧组全体演员将集体奔赴山西、陕西两省,进行正式排练前的艺术采风,随后将进入近两个月的排练。
(编辑:刘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