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除了“出走的娜拉”,中国人是否真的了解易卜生?

2014-10-13 10:17:57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每隔两年,挪威都会在易卜生工作过的挪威国家剧院举办“易卜生戏剧节”。

  中国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就认识了易卜生这位“世界文豪”。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但大部分中国人对易卜生的认识还只是限于“出走的娜拉”。作为一个中国观众,如果不是因为今年在挪威奥斯陆亲历易卜生戏剧节,也许很难会受到如此直观的冲击——曾经被鲁迅、胡适这些新文化旗手“概念化”的易卜生,其实可以如此现代,如此多样。也因此,艺术节期间,为数不多的中国嘉宾每次看完戏后聚在一起,都会禁不住自问:“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易卜生?”

  在中国被长时间“误读”

  不能否认,易卜生应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西方剧作家,也许仅次于莎士比亚。这的确要归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易卜生作为“欧洲第一大文豪”被介绍到中国来。鲁迅是第一个介绍和评论易卜生的中国人,胡适更是在《新青年》辟出“易卜生号”,发表了他的著名文章《易卜生主义》以及易卜生戏剧的中译本。

  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下,易卜生被介绍到中国,更多是一个文学斗士的形象,中国知识分子对他戏剧中所传达的社会批判精神的兴趣,远胜过对他的戏剧艺术的兴趣。

  此后,易卜生对中国话剧启蒙影响巨大。中国现代的戏剧家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受过易卜生的影响,并力图还原这位戏剧“艺术大师”的面目。

  但是,戏剧家们微弱的声音没有能掩盖“出走的娜拉”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在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易卜生都被贴上了“革命”的标签。在中国将近100年的演剧史中,中国大众其实始终没有把易卜生看做是一个单纯的戏剧大师。而因为这样并不纯粹的视角,易卜生在中国,也许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读”了。

  还原艺术家易卜生

  不过,随着中国戏剧视野的日益国际化,易卜生在中国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有可能通过更多的演出和交流得以重塑。

  1983年,导演徐晓钟在中央戏剧学院排演易卜生的名剧《培尔·金特》,探索非现实主义戏剧,尝试让观众看到易卜生社会问题剧之外,还有伟大浪漫主义诗剧的瑰丽和奇幻。

  2006年,易卜生逝世10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举办了“永远的易卜生”国际戏剧季。那一年,“大导”林兆华导演的易卜生象征主义名剧《建筑大师》上演,开启了国人对于易卜生认识的又一阶段。

  “易卜生戏剧节”举办30多年,中国戏剧人一共来了三次挪威。第一次是2006年杭州越剧院根据易卜生作品《海大·高布乐》改编的《心比天高》。第二次是2010年林兆华创作的《建筑大师》。今年则是年轻导演王翀带着他的《一镜一生易卜生》来到奥斯陆。

  《一镜一生易卜生》是“易卜生国际”在中国的项目,作品本身就体现着中挪两国的文化交流。该剧的编剧是现居北京的挪威青年女编剧费梦琴。王翀作为一个独立导演,这些年一直高举“新浪潮话剧”的旗帜,他在作品《雷雨2.0》中尝试的戏剧新浪潮影像探索模式,这一次在易卜生作品上得以延续升级。舞台上,“整个戏只有一个长镜头,镜头连续不停地拍摄,舞台上同时在迅速换景。”

  《一镜一生易卜生》之外,王翀还和“易卜生国际”合作,受委托制作了一部《群鬼2.0》,依然将舞台表演与视频艺术结合起来。在这部对易卜生代表作的当代解读中,原剧中的儿子欧士华变身为一个中国年轻人,在纽约呆了几年后回国。回家后他见到了母亲阿尔文太太,并不得不面对一段被掩盖的童年。这位年轻的视频艺术家,决定邀请几位好友,拍摄一部根据他自己故事创作的电影。

  常年致力于挪威文化推广的“易卜生国际”总监Inger Buresund对中国十分熟悉,她表示,他们既希望和中国国家话剧院以及林兆华合作,也很希望和王翀这样的年轻人合作,从这种合作中可以看到中国年轻人对于易卜生的理解。

  而在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究中心,正在进行一个易卜生剧作的翻译计划。研究中心主任Frode Helland教授介绍说,他们正在把易卜生剧作重新翻译成各种文字,其中包括中文版。此前,易卜生剧本的中文译本大多从英译本翻译而来,多少会有些语音上的损耗,而这一次他们直接从挪威语翻译成中文,并把当年一些时代语境下的翻译重新调整,给中国观众还原一个更真实的易卜生。

  不管怎样,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戏剧人和文化研究者开始重新认识易卜生。他们正在努力扭转大众的观感,让那个被当作思想家的易卜生,恢复其艺术家的本来面貌,让那个写社会问题剧也写浪漫诗剧和神秘象征剧的易卜生,重新完整起来。

  (编辑:王日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