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人的日记》
歌剧演出历来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舞台上的重头戏,也是每年金秋首都文化舞台的一抹亮色,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20年来相继奉献50多部歌剧,并创造了超过30次中国首演的纪录。2018年伴随着新任艺术总监邹爽的上任,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舞台出现全新艺术气象,包括《切肤之痛》《奥菲欧》《消失人的日记》在内的一系列新锐歌剧亮相,彰显了音乐节不断引领前沿艺术潮流、树立国内歌剧舞台专业标杆的雄心。
音乐节歌剧演出道路就是创新的道路
引进歌剧和制作歌剧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建时就显示出创新的能量。从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制作和引进歌剧演出开始,就有多部题材和演出形式不同的歌剧演出涌现,不仅有维罗纳歌剧院、华沙歌剧院、德意志歌剧院等演出经典的制作,更有音乐节自己制作和委约制作的歌剧《夜宴》《狂人日记》《诗人李白》《咏·别》和周龙的《白蛇传》等。这些都是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同时在制作上也都有自己的创新,周龙的《白蛇传》还获得2011年普利策音乐奖。201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重演金湘的歌剧《原野》,由李六乙担任导演,把现代戏剧理念与歌剧演出相结合,做了一版与众不同的《原野》。
从1998年创办以来,歌剧始终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上最璀璨夺目的风景。从早期上演《卡门》《托斯卡》《纳布科》等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的意大利、法国剧目,到2005年献上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里程碑式的中国首演后,以瓦格纳、施特劳斯为代表的德国歌剧变成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舞台上的核心内容,并相继推出了《唐豪瑟》《帕西法尔》《玫瑰骑士》《艾莱克特拉》《阿里亚德涅在拿索斯岛》等多部重磅剧目。与此同时,音乐节的歌剧舞台始终没有放弃探索与创新的脚步,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节目选择让观众大开眼界、大呼过瘾——不论是《奥菲欧》《塞魅丽》《狄多与安涅阿斯》等巴洛克时期的歌剧,还是《璐璐》《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这样的20世纪杰作,因在音乐节舞台亮相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都将成为绝响,更成为观众感到弥足珍贵的艺术欣赏经历。一次次创造历史的中国首演,奠定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国内歌剧舞台无可替代的权威地位。而近年来音乐节的脚步再次迈向了求新求变的道路,尝试把焦点更多地对准了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伴随着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的《诺亚的洪水》《彼得·格赖姆斯》《仲夏夜之梦》三部歌剧接连实现中国首演,音乐节的歌剧舞台再次迈向了新的高度。
《切肤之痛》等待多时终见真容
去年,与萨尔茨堡复活音乐节联合制作的瓦格纳歌剧《女武神》,可以说是对二十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舞台全方位成就的一次总结。
在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歌剧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年音乐节的歌剧板块悄然发生改变:在担任音乐节艺术总监长达二十年后,著名指挥家、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始人余隆卸任,80后导演邹爽成为新的艺术掌门人。随之而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在本届音乐节上以往占据统治地位的大部头西方经典剧目暂别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锐意、鲜活、充满当代风格的新锐歌剧或音乐剧场作品:无论是先声夺人、强势开场的新国剧《霸王别姬》和音乐剧场《赵氏孤儿》,还是向蒙特威尔第同名歌剧致敬的原创浸没式歌剧《奥菲欧》、音乐剧场作品《消失人的日记》,抑或近年来蜚声欧美歌剧舞台的当代歌剧《切肤之痛》,让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献上了历史上最“新”、最“年轻”的剧目板块。
本届音乐节重磅推出的当代歌剧《切肤之痛》由当今国际乐坛最杰出的作曲家乔治·本杰明创作,堪称是本世纪以来欧美舞台涌现出的最优秀的原创新歌剧之一。几年前,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法国普罗旺斯·艾克斯艺术节启动合作时,这部歌剧就筹划在中国舞台上演,经过了多年的等待后,终于在今年与北京观众见面。能够将这部歌剧成功搬上中国舞台,让国内观众零距离接触国际前沿歌剧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北京国际音乐节功不可没。这再次说明了音乐节作为国内一流艺术机构的专业水准和前瞻性视野。
《奥菲欧》引爆年轻观众
两年前,当浸没式环境歌剧《唐璜》和3D迷你歌剧《湮灭》在三里屯亮相时,相信大部分观众并不知道“浸没式”、“3D歌剧”到底是什么,这种颠覆了传统歌剧演出形态的新形式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欣赏体验,远离传统的剧院舞台,歌剧是否还是歌剧。然而演出结束后,当观众们走出三里屯这个北京最时尚的商业中心时,忽然意识到这样的歌剧和他们印象中的样子并不相同,原来歌剧还可以这样听。而有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近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正逐渐脱离制作和引进大型歌剧的追求,转而不断挖掘和推出小规模、非歌剧院形态的新颖剧目,尝试将歌剧推广到多元化的舞台和场地,开拓年轻一代的歌剧观众群,让以往正襟危坐欣赏歌剧的方式变得轻松愉悦。
今年音乐节的新任艺术总监邹爽和作曲家王斐南,将一部由北京国际音乐节全新委约制作的新版《奥菲欧》带到了三里屯红馆。作曲王斐南加入了流行、摇滚等多种元素,加之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作品的戏剧氛围,由此实现了巴洛克音乐与21世纪电子乐的跨界。
另一部规模不大却来头不小的作品今年出现在音乐节首度启用的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的多维剧场,这就是由荷兰作曲家安妮列斯·范·帕里斯创作、“托尼奖”获得者比利时导演伊沃·冯·霍夫执导的音乐剧场作品《消失人的日记》。该剧根据捷克作曲家雅纳切克的声乐套曲改编,系北京国际音乐节与阿姆斯特丹话剧团、比利时克拉乐音乐节、鹿特丹歌剧节等机构联合委约创作,凭借新颖的腔调、别致的舞台制作,成为今年音乐节歌剧舞台上的一抹亮色。
实际上,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舞台上第一次出现没有上演经典剧目的情况,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本届音乐节色彩斑斓的歌剧演出板块。正是这些极具创意的歌剧新作,成就了历史上歌剧演出最前卫、最包容、最具当代气息的一届音乐节。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