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晨 摄
5月24日晚,北京人艺今年的首部原创大戏《大讼师》在首都剧场上演彩排场,这也是该剧首次面对观众。这部由郭启宏编剧,蓝天野、韩清执导的话剧,取材自经典的戏曲《四进士》,在创排之初就引起业界关注。此前该剧的发布会上,90岁高龄的蓝天野曾谦虚地说:“我的期望就是,观众看到这戏认可它是话剧了,我就满足了。”演出完后,有观众提出了是不是太像京剧版了?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编剧、导演谈改编,回应质疑。
剧情
话剧《大讼师》围绕着明嘉靖年间一桩官官相护的冤假错案展开,讲述了讼师宋士杰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故事。另外,剧中的四位进士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对于信念的不同选择,则是全剧的另一条线索。因此,在诸多戏曲版本中,这部戏通常以《宋士杰》和《四进士》命名。其中,周信芳和马连良两位京剧大师演出的京剧版,尤为经典。
不同于原版
蓝天野要求表演不要戏曲化
青年导演韩清表示,这个戏的排练时间比较紧,蓝天野在排练场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在指导演员表演上。
对于戏曲是否适合改编话剧的话题,韩清说:“其实我们在讨论剧本的时候,这个命题就已经出现了。我们之前对戏曲了解不多,这次看了周信芳先生的电影版《四进士》和京剧院的舞台版《四进士》,蓝天野老师要求演员的表演不要戏曲化,要符合话剧观众的欣赏习惯。”
郭启宏赋予更多深刻内涵
编剧郭启宏认为,按现在的眼光看传统戏曲《四进士》在深度上是不够的,“我们古代戏曲有一个系列是公案戏,有很多包公戏,海瑞戏,以前观众关注的焦点可能就是案子怎么处理完。现在还这样处理就比较简单,那还不如福尔摩斯探案的悬念多。因此,我想赋予它更多深刻的内涵,它强调的是正义,人间正义。就像我写的那句话,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正义从来不在庙堂,而在草野。”在演出后半部分,顾读大骂宋士杰是“讼棍”,而郭启宏也借钦差毛朋之口为宋士杰正名,称他为“大讼师”。
回应质疑
剧本太像京剧版了?经典的地方没必要丢掉
在彩排场演出中,人物设定和故事脉络基本与戏曲版一致,保留了京剧版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比如宋士杰和顾读的经典念白,“宋士杰,你还不曾死吗?”《大讼师》中顾读说的是:“宋士杰,你怎么还活着?”演出后,有观众就提出,是不是太像京剧版了?
对此,郭启宏说:“像是当然像的,《四进士》本身就是经典,我也是选取它的好故事,其他的可以再创造。它之所以成为传统戏的经典,跟表演有很大关系,尤其跟周信芳先生的表演很出色,除了麒派唱腔本身有特色,表演上也很有深度。这些经典的地方,没有必要丢掉它。”
戏曲适合改编成话剧吗? 不能只是照搬一个故事框架
在郭启宏看来,对戏曲改编成话剧这件事,如果能够引起大家一些讨论也是好的。“在上世纪30年代,欧阳予倩先生曾经改编过话剧版的《桃花扇》,当时也引起了好些争论,后来就没有人提了。1949年后,从戏曲改编成话剧的几乎没有先例,这次的《大讼师》也是一种尝试。”他觉得这条路是可行的,“但是选什么样的戏曲题材要有眼光,并不是所有的戏曲都能改话剧。如果只是照搬了一个故事框架,那弄了也是白弄。”
第三方观点
要改得比戏曲棒确实挺难的
曾写过京剧、曲剧、话剧的编剧王新纪直截了当地说:“这有什么不可行的,我们原来一些电影不也是改编自戏曲吗?戏曲一般不往深里走,话剧可以写得深入一些。”
不过,王新纪觉得,这条路虽然可行,但是改好了却很难,“如果话剧改编戏曲,肯定要去挑一些经典的戏,但戏曲的着力点不一样,它原有的表演、唱、念白本身就非常精彩。如果消除了这些出彩的地方,又要改得比原来棒,这确实挺难的。”
为何很少有戏曲改编成话剧?戏曲理论家傅谨认为,一方面是话剧编剧对戏曲了解比较少,另一方面,大家对戏曲有一种很负面的看法,“有人会觉得那些故事很不符合时代的需求,跟我们现代的价值观格格不入,这种看法很深入人心的。我觉得大家先消除对戏曲的偏见,也是很重要的。”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