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重阳节,20余位京剧老艺术家再聚长安大戏院,进行名为“霜叶红于二月花——时光雕刻瑰宝”的京剧老艺术家演唱会。这个已经举办了10年的演唱会如今已经成为长安大戏院的一项经典节目。它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重张20年来,长安大戏院在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所走的一条道路。
作为一家老戏园子,如何在当下的戏曲市场环境中生存,是凭借“老字号”的招牌抱残守缺,还是借助品牌寻找新机?在大力发展文创行业的当下,长安大戏院的这20年,值得人们深思。
场务员点醒艺术家 新凤霞传道酬知音
当年重张时,曾有戏迷望着熟悉的“长安大戏院”牌匾,却豪华崭新的戏台发出了“这还是老长安吗?”的疑问,但是老长安究竟什么样?重张前,长安大戏院经理赵洪涛曾借请吴祖光先生为剧院开台新戏《白蛇传奇》题写戏名之机,虚心向吴祖光、新凤霞夫妇求教。
“首先行市不能低,”新凤霞说,“一个戏院有一个戏院的行市。我的《刘巧儿》是在天桥演的,戏演得好,行市越来越高,就被西珠市口的民主剧场请去了。长安戏院知道了,正好有个演员请假,就让我去救急。结果,我连升三级占住了长安。但是我始终知道长安不是谁都能去的。长安的观众厉害,就是场务员都有很高的素质。有一天我演出,观众掌声不断。我很是得意。演出后有位场务员大姐跟我说,‘新老板您辛苦啦!’我一听她话里有话,就向她征求意见,她告诉我,您的疙瘩腔确实好,但是越好越不能多给,一多就贫了,艺尽人缘散……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且受益终身。对‘长安’自然敬畏三分。”
天天有戏暖人气 层层出新育名角
重张后,为了暖场,长安首先推出了驻场大戏《白蛇传奇》、《梅花香韵》、《铸剑情仇记》和《碧波金鳞》等,保证了天天有戏,唱暖了场子,更聚集了人气。接着与全国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联袂推出了“研究生班演出专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代名角争相演出他们在研究生班期间潜心学习的传统剧目。一时间,长安连演连满,而且大多数观众不看什么戏,只点演员的名字,只要是他们心仪的名角就会毫不吝惜手中的钞票,以至于一票难求。从此长安成为全国许多新生代名角发迹的宝地。
为发掘更多名角,长安开始主动出击,每年“五四”青年节精选30岁以下的青年演员,特别是尚未引起关注的新苗举办专场。有些地方青年演员更因在长安演出而在当地崭露头角,很快成为当家主演。
救冷门文武并重 会宾朋酒香巷深
20年来,长安大戏院不仅举办了谭鑫培、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王少楼、孟小冬等艺术大师的纪念活动,更给予式微的言(菊朋)派、奚(啸伯)派、黄(桂秋)派、徐(碧云)派、麒(周信芳)派艺术传人以及男旦演员、武戏演员以特别的关照。除了每年春节的吉庆大戏外,清明、六一、七夕、中秋、重阳等,这里都会推出节令大戏,伴随戏迷找寻传统年节记忆。
此外,最让戏迷票友感到贴心的是每月两次的星期日早场“走进长安京剧之门”票友联谊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票友不远千里来此一显身手,以偿夙愿。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虽然没有任何宣传,仅靠票友奔走相告,便形成了前年冬天一夜大风雪后茫茫百里长街上难见人影,唯有长安大戏院前人头攒动的景象。
文/本报记者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相关新闻
重阳节 京剧老艺术家重聚“长安”
本报讯(记者 郭佳)昨日,79岁的长安大戏院又迎来了20余位京剧老艺术家。每年重阳节,京剧老艺术家在这里举办演唱会已成习惯。而在这场名为“霜叶红于二月花——时光雕刻瑰宝” 九九重阳节京剧老艺术家演唱会的背后,更体现了社会企业对长安大戏院的信任、对京剧等传统文化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的重视。
“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马派老生朱宝光先生用《苏武牧羊》的经典唱段拉开了演唱会序幕,一开场就赢得了满堂彩。同为马派,朱宝光的师叔,马连良先生入室弟子张克让先生为大家献上了《赵氏孤儿》选段“老程婴提笔泪难忍”,让观众们大呼过瘾。曾师从张君秋先生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婉华先生也带来了《苏三起解》的经典唱段。20多位老艺术家们带来的唱段,几乎段段精彩,句句经典。当晚的观众只能用“过瘾”两个字来形容。
九九重阳节京剧老艺术家演唱会,自2007年于长安大戏院首演至今,已经成为京剧界的一年一度的盛会。所以能一办十年,一方面是长安大戏院对京剧再挖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社会企业对传统艺术以及长安大戏院这个老字号招牌的珍视和信任。
据了解,一直支撑京剧老艺术家演唱会的是一家名叫“宝瑞通”的典当行。在这家企业看来,举办这样一场演唱会是其所做的一系列公益事业中的重要一项。业内人士分析,传统艺术和老字号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更具有社会效应。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