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1996年的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至今已整整20年。6届“青研班”229位学员涵盖15个剧种,当今京剧界的中流砥柱悉数出自该班。适逢“青研班”创办20周年、长安大戏院重张20周年的“双二十碰撞”,联合庆典演出将从9月18日至10月8日在长安大戏院推出。届时,20场演出将集结来自16个京剧院团、艺术院校的青研班百余名艺术家和青年新秀,可谓一次盛大的毕业聚会。
“领军团队聚合不易,该如何聚焦?”面对这样的疑问,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称,“最终我们决定用高端团队演绎经典剧目的方式完成此次庆典,19台传统剧目和1场演唱会将展示‘青研班’在继承传统上的自觉与扎实。同时还将安排‘大学生专场’、‘中学生专场’以及‘小学生专场’3台学生专场,将各年龄层的学生请进剧场。”
如果说“青研班”在京剧面临缺行短当的当口,以不受学历教育约束局限性的教学模式,首创了戏曲高级人才的特殊培养方式,那么学员中有63人获得了“梅花奖”,8人获得“二度梅”,1人斩获“梅花大奖”的成绩单,则足以让人相信,京剧发展的第5个50年将真正进入“青研班”时代。而10月9日前后,汇集了表演艺术家、理论家,以及曾为历届青研班授课的专家、专业及理论导师、历届“青研班”学员等百余人的座谈及研讨会,将聚焦并梳理“青研班”现象。
历届“青研班”的优秀学员于魁智、杨凤一、李宏图、史依弘、王平在谈及“青研班”时,无不表示,三年的学习带给自己的是脱胎换骨的变化。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昆曲名家杨凤一说,“当年入‘青研班’时,我虽然已经在舞台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深感理论基础薄弱,经过‘回炉’,理论和技能都得到了升华。”
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于魁智称,“进入‘青研班’前,已经发现在新戏以及新角色的塑造上遇到瓶颈,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对于新编戏的理解受益至今。”沪上京剧名家、首届“青研班”学员史依弘至今记得“青研班”第一堂课班主任张关正说的一句话,“这里是教你们以后如何钓鱼的本领,而不是老师把鱼喂给你吃。”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