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翀决定不在舞台上模拟历史上的鲁迅形象,而要用当代人的眼光,当代剧场的美学,把鲁迅带到观众面前。
称鲁迅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毫不为过。《孔乙己》《药》《阿Q正传》……他的文章贯穿了我们学生时代的课本。而在这些耳熟能详的著作之外的鲁迅,是一个“被过度谈论而又被误解最深的文学家”。在戏剧舞台上,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鲁迅热”。早年有梅阡的《咸亨酒店》,2000年后林兆华的《故事新编》,以及近年李建军的《狂人日记》都是改编的佳作,但以鲁迅本人为主人公的戏剧却并不多见。
3月31日至4月3日,以鲁迅为主人公的舞台剧《大先生》即将在国话剧场亮相。该剧由李静编剧,王翀导演,赵立新领衔主演,文化乌镇出品,将作为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剧目、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特邀剧目上演。“大先生”是鲁迅家人对他的称呼,而剧作家借此剧名意图挑战公众对鲁迅的刻板印象,请观者走进这个真诚的、温暖的、狂热的、暗黑的,一个更为鲜活,代入了当代视角的“大先生”。
为何姗姗来迟?
《大先生》筹备一波三折
尽管是首登舞台,剧本《大先生》却早就盛名在外,是一个传说中的本子。在《大先生》之前,剧作家李静更多以评论者的身份示人,已出版若干文艺批评集,在文学界和戏剧界都颇有影响力。作为她的首部剧作,《大先生》自创作之初就受到了业界的瞩目。不过好事多磨,正如李静的玩笑之言,《大先生》筹备过程的一波三折,“本身已够得上一出戏”。
2009年初,戏剧导演林兆华张罗着想排一部关于鲁迅的话剧,由著名演员濮存昕出演鲁迅。林兆华最初委托李静召集一些鲁迅专家一起“头脑风暴”,但问了一圈,无人愿接。大导问到李静,正受着创作欲蛊惑的李静一口答应下来,随后“一头扎进鲁迅的汪洋大海”。
李静原定的创作计划是“半年看书,半年写作”,但头两稿被大导否了,直到第三稿,大导说,“可以排了”,但之后又没了下文。李静猜想,“这个本子恐怕跟他对不上吧”,“磁场不对”。
在考虑演员时,李静想《大先生》的主人公不是国内走写实路线的演员适合演绎的,于是她想到了长年在国外舞台演戏的赵立新,直觉觉得“这个角色他罩得住”。赵立新接手后,曾以剧本朗读的形式把《大先生》公开呈现。
最终六易其稿的《大先生》,于2012年底完成全剧的修订,次年初,在文学杂志《天涯》发表。2014年,该剧斩获“老舍文学奖”,并于2015年夏天发行了单行本。同年,在陈丹青的引荐下,乌镇戏剧节的主办单位文化乌镇决定出资制作该剧,由80后实验戏剧导演王翀执导,赵立新主演。在北京完成首演后,该剧还将展开全国巡演。
如何展现鲁迅?
除了鲁迅,其他角色都以傀儡形式出现
三年前,王翀最初看到《大先生》的剧本时,当时别的导演已介入工作,他坦言“当时也没敢想这么好的剧本能落在我的肩上,但是看着剧本,萌生了很多想象”。王翀以往的作品涉足过外国当代剧作,近年他热衷于在舞台上运用即时影像,先后推出了《雷雨2.0》《群鬼2.0》《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等作品,是新生代戏剧导演中的佼佼者。不过《大先生》却是王翀首次涉足中国当代原创剧作,以往更多活跃在小剧场的他此次还要面对进入大剧场,制作升级所带来的挑战。
李静的《大先生》不是传统话剧的结构方式,而更多是意识流的诗化文本。王翀因此决定不在舞台上模拟历史上的鲁迅形象,而要用当代人的眼光,当代剧场的美学,把鲁迅带到观众面前。王翀认为,鲁迅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战场”,“如此多人多面的角色,为何不能像不同创作者处理《哈姆雷特》那样处理鲁迅?”于是他大胆提出“除了鲁迅,皆为傀儡”的导演构想,舞台上除了赵立新饰演的鲁迅,其余所有角色皆以傀儡的形式出现:讲法治的胡适是兽笼型傀儡,讲情怀的周作人是纸伞傀儡,追逐爱情的许广平是海洋般宽广灵动的傀儡,独裁者则是随意变换身形的蛇傀儡……
在排练前夕,王翀还专程带领团队前往台湾宜兰寻访偶剧团“无独有偶”,学习偶的制作和运用。青年艺术家黄姒受邀为《大先生》创作数个“傀儡”。此外,王翀标志性的即时影像手法也将融入舞台,与“偶”有机结合。
剧情
《大先生》的剧情从鲁迅的弥留之际展开:当来自“天堂”的两个影子回收专家胖子和瘦子快要把鲁迅和他的影子分开时,鲁迅心中最牵挂的人们陆续登场与他相会,其中包括他法律上的妻子、旧式女人朱安,为他撮合了不幸婚姻的母亲鲁瑞,二弟周作人和他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他在《新青年》时期的同志胡适,以及他后半生的伴侣许广平等。在他们的对话与争执中,鲁迅的意识最终停止在对“天堂”的想象中,而故事也重新回到人间的氛围。
在一个自我至上而又个性匮乏、貌似自由而又各自隔绝的时代,他以浩瀚丰饶的复调人格,提醒我对人类无条件的深情。——李静(编剧)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