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表演艺术的舞台并不是一个“大年”,但也绝对不算一个“小年”。古典乐、戏剧、舞蹈、戏曲,各门类都有重量级作品上演。2015年,北京的观众欣赏到了蓝天野、李立群在赖声川的话剧里教科书级的表演,领略了弗莱堡巴洛克乐团古乐的魅力,沉浸在艾萨-佩卡·萨洛宁带领下的芬兰之旅;在长城脚下“酣醉”于日本导演铃木忠志的“酒神”中,与中国文化艺术界名人“相聚”在“波兰戏剧教父”陆帕的《伐木》里,在玛莎·葛兰姆舞作中回到20世纪;动情于让-克里斯托弗·马约“设计”的销魂一吻,触目于麦克多纳笔下的黑色、荒诞;感受到了京剧界超级明星张火丁的火爆,也在南锣鼓巷戏剧节与戏剧人一起狂欢。
《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
时间:2015年11月6日至7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玛莎·葛兰姆贵为“美国当代舞蹈之母”。此次葛兰姆舞团的中国巡演,剧目安排上诚意满满。两部葛兰姆编舞的代表作《编年史》和《春之祭》融合在一晚演出。
点评:《编年史》是葛兰姆不朽的经典,是她对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兴起和蔓延的反应。这支舞并不试图表现战争,而是通过舞台形象去抽象地描绘战争带来的精神破坏。1984年, 90岁的葛兰姆创作的《春之祭》同样搅动起观众强烈的反应。这支舞是一个完全单质的“仪式”,她剥除了有关“春之祭”的解释和资料,运用最基本、原始的情感表达方式,作品具有深奥和丰富的含义。
□王晓蓝(舞评人)
《冬之旅》
时间:2015年1月16日至18日
地点:北京保利剧院
赖声川、万方、蓝天野、李立群的强强联合,民营戏剧公司央华的品质代表作。两位迟暮老友,一段不愿回首的“文革”往事,关于背叛、忏悔、宽恕与和解。李立群、蓝天野奉献了教科书级的表演。
点评:万方是个拥有宗教情怀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她细腻真实地描写了笔下人物的心理情感世界,又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爱与恨、罪与恕的哲理思辨。导演赖声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仰者,对剧本中的忏悔与宽恕自有深沉与独到的理解,或许正由于对剧中主旨精神的深有同感,二度创作基本完全忠实于一度创作。
□杨乾武(北京剧协秘书长)
《唐璜》
时间:2015年6月4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古乐界的“柏林爱乐”弗莱堡巴洛克乐团在指挥大师雅各布斯的率领下,为中国观众带来一部三个多小时的音乐会版《唐璜》。虽是音乐会版,其体验却毫不亚于观看一出大制作大手笔的歌剧。
点评:对于勒内·雅各布斯指挥德国弗莱堡巴洛克乐团以“半舞台”形式上演的莫扎特歌剧《唐璜》,我的观感可以借用《萨尔茨堡新闻报》的评论来表达:“令听众充分领略到音乐上的‘历史复古’所能做到的一切”。演出既有古乐特有的清新之美和对经典作品的“刷新”功效,同时具有音乐和戏剧的震撼力与说服力,没有任何舞美的舞台成为意蕴丰饶的表演空间。□王纪宴(乐评人)
《伐木》
时间:2015年5月6日至7日
地点:世纪剧院
“波兰戏剧教父”陆帕的这出长达五小时的新戏来华,吸引了中国文化艺术界的目光,成为本年度的一次文化事件。舞台上说的是主人公在“艺术家晚宴”的种种见闻,舞台下的观众席里却坐着真实的演员、作家、画家、音乐家。
点评:改编自奥地利最具争议的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同名小说的话剧《伐木》延续了陆帕一贯的导演风格: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深度剖析;对戏剧节奏的精准把控;对舞台细节的严密设计;对独白静默的陌生化处理。它虽以“艺术晚宴”的空间形式出现,却表现了一个与时间、存在息息相关的复调主题。
□徐健(剧评人)
《春闺梦》《锁麟囊》
时间:2015年5月27日至28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京剧界的超级明星青衣张火丁去年在“相约北京艺术节”压轴登场,掀起了一场“风暴”,两场演出一票难求。
点评:张火丁这两台演出的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多年戏曲从没像这次这样轰动过。她的演出,各年龄段观众分布得很均匀,并以中年观众居多。年轻人的趣味是被引导的,老年观众则赠票多,中年观众、中产阶级为主体的观众群是张火丁演出特有的现象。而这样的高端演出建立起以中年观众、社会中产阶层为主体的观众群才是正常状况,因为这些人经过长时间判断形成趣味,有了自己的美学选择,知道什么是好的艺术。
□傅谨(戏曲学者)
《酒神·狄俄尼索斯》
时间: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
地点:古北水镇长城剧场
76岁的日本导演铃木忠志将其代表作《酒神·狄俄尼索斯》“移植”到北京密云的长城剧场,观众也在半醉半醒间完成了一场朝拜“酒神”的仪式。
点评:铃木忠志这位战后日本第一代戏剧家,其风格可概括为:解构拼贴、强调身体、跨文化,其中后两者在该剧中得到明显的体现。这部戏1978年在日本首演,直到1990年和美国演员艾伦·劳拉合作才实现该剧的首次“跨文化”演绎。本次中国演出的“跨文化”体现在:日中两国演员用两种语言,在长城背景的露天剧场,用具有日本特色的肢体形式,上演古希腊悲剧,而悲剧本身又表现了被异化的文化对“文明”的反叛。
□白瀛(媒体人、剧评人)
萨洛宁与马勒室内乐团音乐会
时间:2015年10月10日
地点:北京音乐厅
2015年是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来自作曲家故乡芬兰的指挥、作曲双料大师艾萨-佩卡·萨洛宁领衔马勒室内乐团首次做客中国,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献演整场芬兰作曲家作品音乐会。
点评:萨洛宁的现场指挥超出了以录音为媒介的聆听概念,他对音响清晰度的极致追求,对音感平衡的细微控制,以及对声音纹理的精密雕琢都令人印象深刻,整个声音呈现仿佛是3D打印机精密构造的结果,这对于20世纪后的现当代作品而言,实乃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品质。
□许渌洋(乐评人)
第六届南锣鼓巷戏剧节
时间:2015年5月27日至8月2日
地点:蓬蒿剧场、鼓楼西剧场
南锣鼓巷戏剧节成为继北京青年戏剧节后又一个戏剧人与戏迷共同的狂欢节。高质量的演出、讲座、论坛、工作坊,交流艺术与融汇生活的同时,更让戏剧真正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
点评:南锣鼓巷戏剧节在中国戏剧大语境里是个特立独行的戏剧节。“新生单元”打开了戏剧的多元化格局并承担了年轻创作的梯队建设,工作坊单元甚至填补了戏剧专业院校大面积的教学空白。国际和国内部分的邀演剧目,一方面提供优质输入有助于研究者的写史工作,另一方面也成了向世界打开的中国戏剧窗口。
□孙晓星(戏剧导演)
《丽南山的美人》
时间:2015年4月25日至5月10日
地点:鼓楼西剧场
作为麦克多纳的成名之作,《丽南山的美人》以不动声色又机锋暗藏的现实主义笔调,描绘了一对母女,一段绝望的关系,黑色、荒诞、忧伤又触目惊心。故事布局精巧,冯宪珍等一众演员表演出色,满台戏剧张力十足。日常生活的暴力与病态随处可见,放置在更大的背景之下,映射的却是爱尔兰社会的问题。
点评:马丁·麦克多纳的《丽南山的美人》,表面是家庭悲剧,实是爱尔兰悲哀处境的缩影。这种以小见大、省略关键事件的写法,秉承契诃夫,只是加进了粗鲁的黑色。若把情境直接置换成中国的城乡差异,也能成立。表演质朴,舞美亮眼。
□李静(剧评人、编剧)
《浮士德》
时间:2015年3月11日至13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编舞家让-克里斯托弗·马约,以其充满戏剧性,创新解读的现代芭蕾舞剧独步舞坛。他也是当今世界芭蕾舞领域上风头正劲的编舞家之一。马约曾将“吻”的意象注入多部作品,在其巅峰之作《浮士德》中,这一吻销魂却索命,成为该剧点睛之笔。(图10)
点评:“浮士德”的灵肉抗衡存在于每一位身心合一的个体,而每一个个体所无法回避的都是死亡。马约版《浮士德》从开始就预设了死亡,主角正是死神,马约把“死神”拟人化了,甚至超越了魔鬼梅菲斯托,成了整部作品的灵魂。
□慕羽(舞评人)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