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魅影》
陈佩斯与孙楠等明星出席了《剧院魅影》的首演活动,并手拿该剧重要道具——假面舞会的面具。
伴随着《剧院魅影》英文版的首演,北京城南中轴路的全新文化地标“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式开幕。
11月20日,三百位国内外文化、金融行业嘉宾出席了开幕仪式,其中包括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张宇,英国真正好公司亚太区副总裁Kerry Comerford,天桥演艺联盟副主席杨秀兰,英国小星星音乐剧制作公司制作人Andrew Treagus,天桥艺术中心总经理田元,开心麻花创始人张晨,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裁陈杭等。嘉宾们围绕“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主题展开探讨。
名词解释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昔日繁华的天桥是老北京民间艺术的聚集地。现如今,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演艺资源、突出的品牌优势、便利的交通环境,“新天桥”正稳步兴起。未来将主打音乐剧,兼顾话剧、舞蹈、家庭秀、儿童剧、演唱会、现场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天桥艺术中心,是继国家大剧院之后北京第二个大型综合性剧场群。
中心内部包含四个剧场,其中1600座的大剧场是北京首家大型音乐剧专业剧场,也是《剧院魅影》的上演地。除了天桥艺术中心,“新天桥”还拥有天桥艺术大厦、天桥汇、天桥市民广场等建筑、场所。天桥艺术大厦是首都演艺文化产业的办公基地,致力于打造演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中演票务通、春秋鸿文化投资公司、龙马社、田沁鑫工作室等40余家文化演艺及相关机构已经进驻。天桥市民广场是天桥艺术中心项目的配套工程,其中包括艺术中心北疏散口和地下停车场,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与天桥艺术中心同步开业。天桥汇定位为特色化小剧场群,将引入戏曲、曲艺、杂技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邻舍天桥艺术中心的现代化剧场交相辉映,以满足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
对话天桥艺术中心总经理田元
曾经“老天桥”上演的就都是最时髦的演出
记者:曾经象征京城传统艺术的“老天桥”如何转型为今天的“新天桥”?
田元:天桥代表着北京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但是公众看到的只是形式上的传承,天桥在它最兴盛的时候,代表的就是创新与时尚。当年在天桥上演的都是时下最流行的演出形式与内容。天桥艺术中心传承的就是天桥文化这种创新的基因,定位于国内第一座音乐剧专用剧场,打造全新的演出形式和内容。传承文化的灵魂,要顺应趋势,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去创新形式与内容,引领文化消费的时尚潮流,才是文化产业创新之道。
记者:天桥艺术中心的创新体现在哪儿?
田元:我们更在意的是天桥在精神上的复活,而不是简单的复制传统的表演形式,这也是天桥艺术中心颠覆性定位的重要原因。创新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运营理念层面,天桥艺术中心提出“艺术+”的运营策略,结合“大众化、开放式、智慧型”三个核心理念。另一个创新层面是围绕观众的体验展开的。
记者:舞台艺术在国内被定位为高端文化消费,如何使其更大众化?
田元:为了让舞台艺术更大众化,天桥艺术中心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扩大消费群体,在提供高品质演出的基础上,通过会员优惠、打包票价等形式,降低演出票价,刺激消费者走进剧场体验艺术,培育观众的兴趣,由“路人转粉”,成为剧场忠实的消费者。
Q:何为“艺术+”?
田元:我们将自己定位于与传统剧场全然不同的公共文化设施。一个开放式的剧场除了保证剧场功能外,艺术中心规划了大量的开放互动区,用以定期举行主题展览、文化沙龙、艺术普及等众多类别活动。未来,无论是否观看剧院内演出,到访者均可自由进出天桥艺术中心开放互动区参与活动,体验艺术的乐趣。此外,顺应“互联网+”的变革,天桥艺术中心以观众为本,整合各类互联网服务,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围绕剧场空间,构建观众消费的生态圈。再通过智慧化的服务,把消费者从需求到体验的过程变得更为便利。
Q:天桥艺术中心做了哪些具体的创新?
田元:天桥艺术中心最初的设计是三层楼座(一般歌剧院都有三层),在规划建设中我们考虑到观众体验,改成了两层楼座,并将二层座位往前推,让二层观众也有非常好的观演体验。濮存晰在参观剧场时就对这个设计赞不绝口。
大剧场舞台底部无机械的设计也是国内剧场设计的颠覆性之举,曾经业内还有一些不解。因为天桥艺术中心定位在专业的音乐剧剧场,我们对音乐剧的制作方式进行了调查,音乐剧的舞台布景和戏剧表演情节结合非常紧密,很多重要的效果都需要定制专用舞台机械。因此,不预先安装舞台底部机械是非常符合音乐剧制作特点的。
北方天气干燥,为了让艺术家们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的后台,设有专用的喷淋加湿装置,这也是当前国内剧场独一无二的设计。艺术家有更好的生活空间,就能够为观众提供更高质量的表演。这次开幕大戏《剧院魅影》的男主演布莱德·里特尔就说,剧场的空调和喷淋装置都能加湿,后台让他非常舒适。而在观众席上,天桥艺术中心的坐椅下方专门设置了通风装置,所有的坐椅正面都朝向舞台的正中点。在未来,剧场还将与地铁站无缝连接。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