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晓惜
八月下旬,酷暑炎天,在南宁举行的1990广西民族舞蹈比赛更显得热气腾腾。来自全区十三个地市的各民族舞蹈家,奉献出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滋润的朵朵鲜花,布满了南宁的舞坛。
在经过初选的一百三十多个作品中,选定了八十多个具有一定水平的节目,分编成为五台参加比赛。然后,从中选出了两台优秀节目进行评奖。一台是壮族舞蹈专场,一台是苗、瑶、侗、京、回、汉各民族舞蹈专场。 这次比赛,是继1985,1988广西两届三月三音乐舞蹈比赛之后,又一次舞蹈盛会。其新作之多、题材之广泛、民族和地区特色之浓郁,展现了舞蹈创作的繁荣。就当前文艺创作的大环境来讲,是难能可贵的。若从演出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来看,所有成功的作品,都说明了创作者们对生活的熟悉,以至在把握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等方面的成熟,是成功的关键。
这次活动,给人较突出的印象是:广西不愧为一个“歌舞之乡”,人材济济。据说也有少量的流失,但从总体看来所造就的创作人材和表演人材其队伍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在参赛的八十多个作品中,有四分之一以上都是出自演员之手。有的自编自演多达二、三个,且都具有一定水准。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大部分都是年青人。
此外,在题材方面,突出了主旋律又体现了多样化并富有时代气息。如:以表现在法卡山战斗中为国捐躯年仅十九岁的烈士事迹的《永远的十九岁》。把劳动生活加以美化,色彩夺目的《挑》。以拟人手法表现了民族精神和大自然之美的《壮乡山水情》。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一位天真无邪勤学的少女,路遇一位听着襁褓中婴儿涕哭声声而饱尝辍学之苦的《同龄人》……等为代表的作品,都非常引人注目。尤其是表现了改革开放后渔村新貌的《海边来了雅马哈》,编导者探索表现新生活的勇气值得一提。
另外,表现广西革命历史题材、英雄人物和历史人物的作品也不少。如:表现共产党人凛然正气的《韦拔群之死》。表现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才的《还我南关》。反映1929年广西龙州起义悲壮颂歌的《圣军旗》。表现以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历史为题的《天王愤》、《继》,以及表现唐代著名文学家、大诗人柳宗元的舞蹈交响诗《柳宗元》等。
还有表现各民族现实生活和古代先民以及其它方面的作品,如《芦笙斗鸡》、《铜鼓系列舞》、《田垌渔火》、《秋韵》、《铜鼓情》、《沐》、《扁担谣》、《扁担舞》、《苗山》、《撼山》、《山与山的女儿》、《心中的绣球》、《龙魂》、《惊魂》、《追歌》、《潘金莲》等等,许多作品都取得了成功。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或是在不同的侧面上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宁观舞,启示不少,受益很多,在这里应感谢盛情的主人。同时,也期盼着广东舞蹈创作热潮的来临。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