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韵课的产生是对如何继承传统、如何认识传统等一些观念更新的结果,也就是认识传统的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身韵为什么产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一切都不是哪一个人偶然、突然的奇想,在此之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从戏曲中提炼、整理了腰腿功训练和技巧训练内容;2、建立了一套适合培养中国舞蹈演员的新的训练方法,包括由浅入深的训练步骤,借鉴芭蕾教材的结构方法、分解技巧和各类教材之间相联系的纵横结构;3、为培养舞剧演员的需求,全面发展了技巧;4、进行舞蹈语言方面的探求。但总的来说是围绕着功能训练为主,是为当时培养舞剧演员做准备的。所以无论在继承、借鉴、发展上都围绕着功能训练解决问题,而且当时借鉴芭蕾,看共性方面比较多,看民族性少。
促使我们在观念上的转变是“文革”后,当时客观上以及我自己都认识到原来的训练要风格没风格,讲训练成效不如芭蕾,因此大多数人主张搞结合课,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似乎无路可走。而使我们绝处逢生的恰恰是观念上的更新。当时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要寻找出路,我们召开了36次会议,总结了正负两方面的经验,在如何认识传统、如何继承传统的观念上有了一个大的转变,促使我们必须面对解决民族主体的问题,通过对民族审美和运动规律的探讨,使我们看到了戏曲、武术以及它们具体可发展的方向。由于它们在审美上的继承性和高度的程式化,恰恰成为我们在当代重建古典舞的优越条件,使我们能够把它们独立出来并不断走向完善,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和条件。由于观念的更新,才能使我们把几十年来继承传统的积累充分发挥出来,寻找到一个全新的方法,在浩如烟海的戏曲、武术动作中寻找到一个提炼元素动力的出发点。这就是抓住身法韵律等核心因素加以剖析、分解、规范,并运用元素予以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崭新的教材和教法,摆脱对动作的简单模仿,使舞蹈动作像音乐的音符一样,成为抽象化的符号。这样它既能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认识,也能得到从形到韵的训练。学生不只是学了几个凝固的程式化动作,而是掌握它的规律,并在这个基础上去发展,去变化万千。身韵课的建立使古典舞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它为中国古典舞奠定了民族性的坚定基础,使它纳入了民族美学的范畴之内,从而建立了一个坚实的民族主体。
身韵课不是哪一个人的个人创造,它是团队精神的产物。它充满了探索者们的心血,是集体的智慧。参加创建身韵课的每个人对民族传统舞蹈文化都有所积累,这样的团队创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教材。
我想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讨论清楚:
首先,其实演员的训练并不要求千篇一律,目前也有多种方法,而且大都有自己的理由,也是行之有效的。北京舞院为什么要用中国古典舞这个名称,既然用这个名称就要名副其实,在名称上要正名。
其次,吸收外来的先进经验,是我们建立自己体系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再次,要研究我们建立体系的标准是什么。
还有,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
今后要注重在艺术素质方面进行全面开发,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研究发展以及教育方式方法上的改革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年轻一代更深入地向传统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吸收和汲取姊妹艺术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创新、繁荣我们中国古典舞学科。希望能加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论研究,加强对中国古典舞创作和教学的理论研究,加强对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使我们的学科更加完善并更具有科学性。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