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舞蹈的历史如果从中国大陆对日本的影响以及舞蹈与宗教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来认识日本的舞蹈史,我们就能对日本人为什么跳舞、日本人为什么喜欢跳舞的问题作出回答。
舞蹈,是一种以全身动作为手段的感情表达,在人类拥有语言以前,喜悦、悲哀、快乐、痛苦等心理活动,无疑是通过身体来加以表达的,就如现在我们去一个不懂其语言的国家旅行时那样,我们常常通过身体动作或手势等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也许应该说,当人类历史起程时,舞蹈的历史也开始迈出其第一步。
感情的表现逐渐与「祈祷」结合在一起,在古代日本,舞蹈被称为「神游」。人们把舞蹈看作是神灵附体,并带有强烈的念咒性质(这种形式后来发展成为「神乐」并流传至今)。在日本的神话中有这样的故事:太阳神天照大御神因心情不好而躲在洞窟里,于是,为让太阳神出洞,小姑娘跳起了舞。这里反映出舞蹈已成为一种供献给神灵的艺能,并带有宗教仪式的性质。
8世纪时,「舞乐」、「散乐」等舞蹈从中国大陆传来日本。舞乐的动作比较开放,双手向外展开或高高举起,后来发展成为宫廷舞蹈流传至今。而散乐则是编入了模仿、杂技等内容的艺能,但在10世纪中叶,宫廷中不再演散乐,于是,散乐开始流传于民间,通称为「猿乐」。渐渐地,「猿乐」获得发展,到14世纪中叶,出现了有台词的舞剧——「能」(也称为「猿乐能」)。「能」是一种非常出色的舞蹈,其特征是演员带面具,舞蹈时注重内心表现,动作极为克制。
同时,日本也有受佛教影响的舞蹈,始于10世纪后期至11世纪的「念佛舞」就是一种安魂的宗教舞蹈,15世纪出现的「风流舞」亦属此类,这是一种独出心裁的、服饰华丽的舞蹈。后来,舞蹈逐渐分化为两类,一是如「盂兰盆舞」之类的大众性舞蹈,另一类是观赏性舞蹈,即掌握特定舞蹈艺能的表演者所进行的舞蹈表演。
17世纪初,「风流舞」渐渐发展成为「歌舞伎舞」。从以出云之阿国(人名)为代表的「女歌舞伎」到以男性少年为表演者的「若从歌舞伎」,不久又到了「野狼歌舞伎」(演员均为男性成年人)时代,这时,歌舞伎开始从单纯的舞蹈转变成为以剧本为基础的综合性歌舞剧。野郎歌舞伎的魅力之一是其「女形」,即剧中的女角色由男子扮演。虽说开始有了戏剧性要素,但舞蹈仍是歌舞伎的重大支柱。
过了18世纪后半叶,舞蹈开始带有剧情。有合着伴奏的声乐,并出现完整的故事情节。第一代剧情舞蹈演员中村富十郎首演的「京鹿子娘道成寺」的成功,标志着剧情舞蹈的诞生。到了19世纪,扮演男角色的演员(即「立役」)也开始有舞蹈动作,并出现了所谓的「变化舞蹈」(即一个演员在一曲舞蹈中演好几个角色)以及描写市井风俗的「风俗舞蹈」。
在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京都和大阪(即京阪地区,古时称「上方」),有着与上述不同系列的舞蹈。
虽然总称为「日本舞蹈」,但其中有严密的区分:从歌舞伎发展而来的舞蹈被称为「蹈」,而京阪地区的舞蹈则被称为「舞」。「舞」也被称为「上方舞」,因为它是吸收了始于12世纪的宴席歌舞「白拍子」舞以及「能」等流派并流传于京阪即「上方」地区的缘故。
与外国的舞蹈相比,日本的舞蹈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动作基本上是表现情节的展开,但「舞」于「蹈」在动作上是有不同之处的,来源于民间「念佛舞」和「风流舞」的「蹈」的 动作是跳跃性的,而「舞」则是脚轻轻擦地,并且,双脚不会同时离开地面。「蹈」的特点是蓬勃、跃动,而「舞」则有一种宁静的优美感。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