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百年“扛阁”被遗忘

2010-04-06 09:31:09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

   

  以往,在平度提起“扛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再提起这两个字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都放下多少年了,现在只剩下锈迹斑斑的道具了。”4月5日,记者来到“扛阁”的起源地平度市同和街道郑家张村采访“扛阁”的起源。这是一种民间舞蹈,是由一名铁匠发起的,还曾经获得了全省首个群星奖,但是经过曲折的发展,最后却被渐渐地遗忘。

    百年前铁匠发明“扛阁”

    4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扛阁”的起源地平度郑家张村。“现在已经没人表演了。”郑家张村党支部书记吴永海介绍说,“扛阁”是郑家张村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清光绪年间,当地群众吸收了杂技的某些成分和秧歌“扭”的特点,利用一套特制的锻铁道具,将上下两人连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而又惊、险、玄、妙的艺术表演形式。

    吴永海告诉记者,根据老艺人的口述,在1875年郑家张村人开始操办“抬阁队”,由于抬阁用人多、耗资大,不适应当时农村的经济状况,也不便于在大街小巷演出,所以铁匠郑文开始研制“扛阁”的道具,1881年冬天,成功研制了一副“N”形铁架子,让8岁的儿子郑昆牢牢“站”在了他的“手”上。后来由于郑文去世,以及受到战乱等影响,“张村扛阁”一度销声匿迹。

    吴永海说,1992年64名“扛阁”演员代表青岛地区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沈阳国际秧歌节,荣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优秀演员奖、组织奖。“当时还获得了文化部第二届‘群星奖’,这可是山东省获得的第一个群星奖。”提起“扛阁”的历史,吴永海骄傲地说。此后,“扛阁”便逐渐被遗忘了。“你看这就是当时的道具,现在都生锈了。”吴永海说。

    道具特殊表演有悬念

    “这个‘扛阁’的道具比较特殊,都是我们自己做的。”说起道具的制作,今年47岁的村民郑永福记忆犹新,道具是由“N”形和“T”形铁架上下组成。“表演的时候,很多人都问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郑永福说,在两道具结合的时候,下路演员先将道具半圆处捆在腰间,弧端卡在肩上,右手握住托盘处,将长袍的一只袖子,顺架子插头处穿下,另一只袖子穿好,再将辅助道具顺插头处插下与托盘相接;上路演员双脚站在道具踏板上,用绳子绑牢,再用麦秸制的假腿穿上袜子和鞋,系在上路演员腰间,然后先穿裤子,再把上衣穿好,最后将上下两路道具插在一起。这样,看上去好像是“仙童”只脚站在壮汉的手上载歌载舞,给人一种奇、玄的感觉。“扛阁”的服装比较宽大,便于遮掩道具。[NextPage]

    今年农闲时将重新拾起

    “这种形式的民间舞蹈是区域性、农耕社会的缩影,对于研究当地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情、艺术形态、民间艺术等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吴永海说,目前平度市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小组。“打算在今年农闲时把‘扛阁’重新拾起来。”吴永海看着这些被遗忘了快20年的道具说,要让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编辑:崔婷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