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下午3点,由《羊城晚报》文艺部和广州陈小奇音乐有限公司主办的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艺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文联大楼举行。来自广东文学艺术界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客家意象》主创团队成员共同探讨了《客家意象》的艺术价值、发展走向等问题。
创作历程
梅花香自苦寒来
3月19日和20日,《客家意象》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首次巡回演出,动人的音乐、壮观的舞美、绚丽的灯光及精彩的舞蹈,无不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响,现场掌声不断,观众时而流泪,时而欢笑,整场演出自始至终无一人退席。在本次艺术研讨会上,主创团队也道出了成功的背后不为人知的创作历程。《客家意象》总制作人、总编剧、总导演陈小奇用“除了主创团队,手头上基本是没一张好牌可打”来形容剧组刚开始运作时的困境。陈小奇介绍,该剧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策划,9月份完成文学台本,同年12月底与主办单位签订正式启动合同便接到了次年5月要上演的通知。上演迫在眉睫、排练时间有限成为剧组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同时,由于临近春节,演员的招聘也成为困扰主创团队的另一个难题,当时正式招聘到的演员不到二十名;另外,梅州的知名度和经济发展不如一线城市,未能吸引到更多优秀演员也是剧组面临的一个困境。
“就是这么一批人,我们也只能用这一批人作为骨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陈小奇带领他的《客家意象》主创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陈小奇介绍,剧组从2009年3月中旬开始正式排练,4月下旬要彩排并审查。为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剧组临时借用了当地剧团的部分演员,并动用了梅州艺术学校的大量学生,部分演员甚至是来自低年级的学生。就在这仅有的 40多天的时间里,李华和郭平两位将军导演用部队的作风,不断强化训练,才终于打造出一支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专业水平的表演队伍。
接手的是一个临时组合的“炮灰团”,拿出的却是一出震撼人心的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黄树森对《客家意象》给出高度肯定,他认为这台剧在整合客家文化方面做出了非常独特的成就,而舞台剧本身所展现出来的本土、生态、质朴和亲和力,也使其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同。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刘长安认为,《客家意象》既是一部反映客家人从南迁到繁衍生息的史诗性作品,也是一幅清新秀美、反映客家人生活的风情画卷,无论音乐、舞蹈还是舞美、灯光都让人感觉大气磅礴、质朴柔美。从一把杂牌到打出一把漂亮的好牌,《客家意象》主创团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舞台版作了三次大改动,表演团队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他们一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现代含义。
客家元素
打造民系风情画卷
为更好地展示客家风情,《客家意象》主创团队在歌舞剧中采用了客家山歌、杯花舞、竹板歌等客家民间艺术,力图打造一幅客家民系的风情画卷。广东省文化厅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陈小明表示,《客家意象》让远离家乡的客家人享受到了家乡丰盛的文化大餐。他认为《送郎过番》和《原生态山歌清唱》是全剧的两个最大亮点。
《客家意象》的音乐以原生态山歌为主,主创人员特地从两千多首山歌中精选出了二十多首,力图达到“唱到鸡毛沉落水,唱到石头浮起来”的艺术效果。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音乐是《客家意象》最成功的关键。刘长安表示,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文化标志,以其贯穿整场歌舞剧,充分发挥了客家山歌的特色,同时也使此剧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谢晓咏和著名舞蹈编导刘选亮也认为,音乐是整台歌舞剧最出彩的地方。研讨会上,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在如何处理流行和原生态的结合方面提出了一些探讨性建议。陈小明认为,在唱腔方面部分演员的演唱没能完全表现出原版山歌的特色、风情和韵味,他建议多用一些原汁原味的演唱方式。[NextPage]
舞蹈方面,刘长安认为“家园”中的《天足舞》有新意、有美感,是整台剧的一大亮点。刘选亮则高度肯定了“最有特色”的《书生摇篮曲》。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李仙花则表示,《酿》可以让怀孕的妇女舞起来,增强舞台感染力。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李炜认为,舞蹈要在肢体的文化内涵下工夫,这一点《客家意象》做得非常成功,是该剧与其他舞蹈最大的区别,这是客家文化艺术史上最令人震撼的一台经典节目。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方天行感慨地说,《客家意象》在有限的资金投入情况下能做到这样的水平并演出了这么多场,确实很不容易,外面很多地方花了几倍的钱打造一个戏也只能昙花一现。谢晓咏则认为,客家人注重伦理,作为一台民系风情歌舞,可以在这方面有更多的表现。例如客家男女恋爱时,什么时候拉手什么时候不拉手都有讲究,编舞应该以此为机会琢磨客家舞蹈的情态。
李仙花和谢晓咏都认为,除却音乐、舞蹈等方面,演员的服装应该进一步强调客家的元素,但款式及色彩上则可以尽量夸张。
文化底蕴
酿一段岁月万年长
与会专家们都一致肯定了《客家意象》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表示,文化中表层的东西是很多人都能认识到的。然而,《客家意象》作为一台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剧,应该还可以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文学底蕴。谢有顺认为,首先,客家人非常强调记忆和伦理,伦常和伦理对整个族群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如何在这一台剧中进一步表现出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应该成为创作团队以后修改时的关注点。另一方面,谢有顺认为《客家意象》从远古、南迁讲起,剧中提到的酿酒、读书、香火等都是传统的元素,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客家的传统文化如何转化和继续也是值得关注的。
著名客家文化学者谭元亨认为,《客家意象》如果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应该“把魂提出来,把气贯出来”,把张艺谋许多作品中缺少的东西作为特色,精炼地展现客家的辉煌。黄树森认为,应该参照白先勇的《牡丹亭》,把《客家意象》作为经典作品来打造,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李炜认为,《客家意象》从几千首山歌中精选出了二十首山歌,做到了厚积薄发,“我们应该特别要保护并且倡议这种对几千首山歌进行梳理、整改、重组的学问式做法。无论在肢体上怎样提升,舞美上怎样改变,服装上怎样改善,《客家意象》的文学基础、文化基础和民俗基础都是不可摇撼的。”
直面未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黄树森认为,《客家意象》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三大难题。首先,作为地方政府打造的作品,它有地方文化名片的作用,不得不迎合政府的需求,例如,在主办方的要求下,“情爱”中最有客家特色的《等郎妹》一幕在广州上演时就删去了。但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又要求它考虑观众的需求,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不同需求是《客家意象》主创团队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其次,作为一台代表大客家文化的大型歌舞剧,客家人和非客家人对其明显有不同的要求。如何赢得非客家人的认可是它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最后,黄树森认为原生态和时尚的处理问题是主创团队面临的第三个难题。陈小奇和陈洁明作为流行音乐的知名人士,对流行和市场有独特的把握,但面对社会上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音乐风格需求,两人的才智在这个作品中似乎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针对以上难题,黄树森认为《客家意象》主创团队首先应当在政府主导之外寻求其它发展可能,例如寻求各地客家商人的支持,包括建立全球性的“《客家意象》发展基金会”等,从而帮助这台歌舞剧获得更多的改进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主创团队也需要争取更多的艺术空间, 从而使主创人员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谢有顺认为,《客家意象》的散点透视结构,全剧的“碎”和“慢”使“意象”的感觉很强烈,但是整体感和起伏也因此变弱。他建议是否可以采取文学手法,用一个叙述者把各个场面串起来。
谢晓咏表示,他相信主创人员现在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但是最艰难的时刻还没有到,作品完成后仍应当不断追求。方天行则认为,《客家意象》的改进,需要摆脱所谓专家、领导的要求和看法,主创团队要坚持自己的艺术操守。“我相信春天会到来的”。
《客家意象》执行总导演、舞蹈总监王中圣表示,在创作和修改的过程中确实需要时间沉淀。动作的意象、音乐的意象等都需要时间的打磨,舞蹈动作也仍然需要很多完善和修改。现在主创团队更加需要提炼意象,把意思表现得更加准确。
《客家意象》执行总导演黄若峰、舞蹈编导李南杉、王虹等也参加了研讨会。
(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