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百花竞放

2009-10-15 10:11:16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在欢快的维吾尔族音乐声中,一场风趣幽默的打馕比赛开始了,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小伙子们挽起袖子,吭哧吭哧地打起了香馕,他们有的坐在馕炕上,有的跪在馕炕上,有的趴在馕炕上,一个个挥舞着手中的“面团”,互相较劲。当小馕、大馕、串馕、多馕等各种馕儿在台上出现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仿佛闻到了馕儿飘来的阵阵香味儿。这支由新疆兵团歌舞剧团带来的维吾尔族舞蹈《馕儿香香》拉开了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的序幕。

  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阳市人民政府主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于2009年9月23日至28日在贵阳举行。

  本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收到了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市,涵盖了31个民族的300余个作品。作品除了有汉、蒙古、朝鲜、藏、维吾尔等人们较为熟悉的民族外,还有达斡尔、东乡、京、景颇、毛南、纳西、羌、畲、水、塔吉克、乌兹别克、锡伯、裕固等少数民族。

  翻身农奴把歌唱

  50年前,西藏人民在政府的领导下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藏族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以这段历史为题材,用舞蹈的方式把西藏人民从束缚到解放再到心灵释放的三段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袖子是情感的外化,舞蹈开始的时候,演员们用牙衔着袖子出来,就好像把他们那颗心轻轻衔了出来,短袖表现了他们受到束缚的心情,长袖展示了他们身体得到解放、心灵得到释放的过程。”编导徐小平介绍说,把中国古典舞的水袖融入到藏族舞蹈中是该作品最具创意和精彩的地方,“藏族服装的袖子一般没这么长,不足以表达作品的主题,我要把袖子加长,长得像哈达一样,充分表现西藏人民翻身做主人后想要歌唱的情感。”

  “它坚持了藏族舞蹈的属性,而且有所发展,坚持了民族民间舞发展的三个原则,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时代内涵。”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宝向新评价道。

  苗族儿女古道行

  行古道、古道行、甘其酒、美其服,在低沉的鼓声和悠远的乐声中,一群穿戴着图腾、追赶着太阳的苗族儿女敲响了铜鼓,举起了神杖,唱起了古歌。群舞《古道行》把苗族人民崇拜天地热爱生命的强烈感情表达了出来。“这支舞蹈的高潮用了反排的动作。”编导孙龙奎介绍说。孙编导说的“反排”是一个村子的名字,在贵州省台江县,它以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排木鼓舞”而闻名。过去的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潇洒刚劲,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中国舞蹈家协会顾问陈翘认为,“这个作品在道具的运用上花了很大的工夫,用的相当具有创造性,但是在舞蹈的本体上还是可以继续深入挖掘的。”

  悠悠闲闲鹤之舞

  《闲鹤》中那位翩翩少年一身素衣白裤,外罩一件黑色薄纱背心,手执白色扇子,模仿着鹤的优雅形态,一会儿展翅欲飞,一会儿腾空跃起,一会儿又悄悄仿佛在寻找着什么,他在舞台上“玩”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优哉游哉,´闲´得淋漓尽致。”是陈翘对《鹤舞》的评价。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池福子老师说:“鹤舞在古代的宫廷里就有,但是那时候从服装上一眼就能看出演员表现的是一只鹤,很实,而这个作品在外形上比较抽象。以前的鹤舞,他的舞台调度比较小,而这个作品中演员是在整个舞台上转来转去,把鹤的那种悠闲、自由自在表现得很好。”她还认为,《闲鹤》抓住了朝鲜舞的四个特点,一是含态,二是动静结合,三是抓住了呼吸,四是线条上以弧线为主。[NextPage]

  蒙古族舞蹈大放异彩

  1771年蒙古土尔扈特部落,为了摆脱沙俄的统治和压迫,踏上了东归的征途。舞台上,伴着浑厚深情的音乐,七个阳刚的蒙古大汉用舞蹈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冒着严寒,艰难地穿过草原和峡谷,冲破追兵围追堵截回到故土的过程,他们用粗犷的嗓音喊出了回国的决心和勇气……《东归兄弟》表演结束,观众们激动得尖叫声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一直被他们的兄弟情深深感动着,当他们跪着喊出那些声音的时候,我都哭了。”唐女士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蒙古族舞蹈,李毓珊从这些获奖作品出发简单总结了蒙古族舞蹈的动作特点,他说:“蒙古族舞蹈有30多种马步的运用,100多种肩的运用,抖肩、耸肩、揉肩等,所有的舞蹈动作都带着肩,最重要的是腰,腰能动但是胯不能动,这和蒙古族是一个骑马的民族有关。每个民族都有他基本的一些动作特征,这些特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回顾历史,蒙古族舞蹈从民间走上专业艺术舞台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1946年中国著名舞蹈家、舞蹈教育家吴晓邦创作的双人舞《蒙古舞》(又名《希望》),它标志着内蒙古的蒙古族舞蹈从此正式走上了艺术舞台。1949年,著名舞蹈家斯琴塔日哈和舞蹈教育家乌云在匈牙利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成功地演出了《希望》,这是蒙古族舞蹈第一次走出国门,屹立于世界民族舞蹈之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蒙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多次在“荷花奖”的比赛中获奖,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闪烁着它绚丽多彩的民族神韵。

  民族民间舞如何发展

  在比赛的过程中,各位舞蹈界的专家、艺术家都提出了要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舞,提出发展民族民间舞应从本民族的土壤出发,灵感和素材要源于生活。

  “根不能变,但枝可以发散,比如朝鲜舞可以吸收京剧和傣族舞蹈等其他艺术和舞蹈的元素,但是自身的韵律不能变。”池福子老师结合朝鲜舞举了例子。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刀美兰说:“美的东西就要保留下来、要借鉴,不适合的就不能要,编导应该深入人民,深入基层,去体验生活。”她回忆过去,“舞台上就是两束追光,服装上顶多加一些亮片,简陋得很,但我们保持着民族纯洁、真实善良的东西。”

  中国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冯双白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要从孩子抓起;二是在保持民族民间舞原汁原味的同时,要进行舞台创新,符合都市舞台艺术的审美。据他介绍,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中国舞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推出了中国秧歌节,设立了花鼓灯艺术研发基地等。

  “不是光学动作,要把人民的感情化作自己的感情。”这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贾作光老师提出的希望。

  比赛期间,中国舞蹈家协会还与从台湾过来观摩本次比赛的四位嘉宾举行了一个“海峡两岸民族舞蹈研讨会”,就如何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如何促进两岸民族民间舞的交流和学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上,各位嘉宾纷纷表示,民族舞蹈的根一定要抓住,不能变。台北新古典表演艺术基金会董事郭慧良女士说:“光来观摩学习还不够,希望能邀请贵州的舞蹈老师和大学生去台湾教学。”她还提出了想要组团来贵阳学习民族民间舞的想法。

    (编辑:袁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