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和曾在四川震区做志愿者的青年企业家投资近千万元打造的大型羌族乐舞史诗《羌风》,将于8月5日至10日在保利剧院上演,80位来自震区的羌族乡亲将载歌载舞传播原生态羌族文化。全国对口支援18省市感恩巡演的帷幕也由此拉开。
汶川大地震让羌族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困难。曾在灾区做志愿者的青年企业家王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需要重建的不仅是房屋和信心,还有我们的文化。”王征说,自己原本就从事文化产业,2005年就走访羌族聚居区,计划拍摄反映他们生活的电影《云朵上的尔玛》。这期间,他深深被羌族文化和羌族人民吸引。地震时他正好在灾区,震后第三天,他就带着公司员工在绵阳等地做志愿者。偶遇几个震前靠为游客表演羌族歌舞为生的羌族年轻人,让王征有了做节目传承羌族文化的想法。他和同样热爱羌族文化的四川歌舞剧院院长周建军、数十年独自一人深入羌寨寻访部落音乐的汪静泉,一起开始了创作,之后又和四川歌舞剧院共同投资近千万元成立了羌文化传播公司。
即将呈现给北京观众的这部舞剧,共有80位演员,大多是土生土长在四川的羌族乡亲。他们中,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瓦尔俄足节的代表歌手、茂县曲谷乡河西村66岁的陈花珍和64岁的余珍秀;有被汪静泉从大山里挖掘出来,获得过第十二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铜奖的“毕曼兄弟”。
很多演员为了全身心投入排练,放下了家里的活计。来自茂县太平乡牛尾村的歌王冬云寿的家在地震中被摧毁了。他是家中独子,重建家园的担子都压在他肩头,但为了排演《羌风》,房子到现在只修了一个大架。
原生态的《羌风》并不等于制作简陋,全剧总导演熊源伟是执导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名导,执行导演曹平是音乐剧《金沙》执行导演。音乐、灯光、服装方面也都由名家操持。演出中将穿插羌笛、多声部民歌、羊皮鼓舞、羌绣、羌红、瓦尔俄足节以及羌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
(实习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