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绍娜
知青小说《鱼挂到臭,猫叫到瘦》出版
采访者:徐绍娜
被采访者:更的的
知青小说《鱼挂到臭,猫叫到瘦》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该书原本是一部网络小说,但由于其对知青生活的“质感”描写而受到读者喜爱,作者更的的还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以长篇小说和《文革ABC》《上山下乡ABC》等一些关于知青题材的评论为人熟知外,公开的资料甚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更的的自称并不偏爱知青题材小说,只是偏爱关于“人”的小说,即使写惊悚科幻或后武侠小说,他也要“将科幻写成非聊斋的,把武侠还原成像人的”。
新书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唤作竹窝里的村子。“因了彻底的贫穷或者不讨女人喜欢或者不知道什么的缘故,竹窝里有很多单身男人。竹窝里的单身汉喜欢和有夫之妇偷情来聊解无米之炊,这种两情相悦的行径叫做“摸亲家母”。年复一年地不断激情上演,摸亲家母成为单身汉们喜闻乐见、乐此不疲并且大力开展的群众业余文体活动。时至1975年,老三届知青阿毛等人已经下放在竹窝里七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是人之大伦,不料这里的数百名男女知青却是日夜企盼不知何时降临的上调,绝望地等待着“容当统筹解决”的兑现。他们坚持拒绝爱情和婚姻,他们因了生存而不敢接受爱情和婚姻,于是“鱼挂到臭、猫叫到瘦”,青春飞快流逝,他们在等待中渐渐就人老珠黄或者白了少年头。”而“鱼挂到臭、猫叫到瘦”是原竹窝里生产队队长坤生用来评论男女知青的婚姻问题的。
对话更的的
更的的一向低调、神秘,新书中他对自己的介绍是网络作家,出版过长篇小说《穿过十八岁的子弹》,此外再无只语片言。本书出版过程中,连编辑都未曾见过真人。而记者了解到,更的的熟悉插队知青生活,写过“文革”、“上山下乡”等知青题材。多年来,他坚持网上写作,坚持自己对知青题材的领悟:人首先是自然人,写知青生活只写吃饭讨老婆也无可厚非。
“图解政治”是现当代文学基因缺陷
记者:这部小说里,知青题材去掉了以往“伤痕”“反思”文学中常提到的东西,着笔于真实常态平凡的知青生活中小儿女们杂碎的吃喝玩乐和性爱体验。这样的选择是基于什么呢?
更的的:人首先是自然人,人应该是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人,其它政治意义都是稀里糊涂附加的。什么样的“伤痕”、“反思”以及政治意义会同吃喝玩乐性爱抵触或者绝缘?除了皈依三宝、遁入空门,可是小和尚下山最钟意看的就是“老虎”。多年前我就不大同意把小说分成“伤痕”或者“非伤痕”。
记者:梁晓声一直强调:如今很多知青题材娱乐性太强,知青题材不应该只有谈情说爱,你认同这种看法吗?
更的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当然不错,但是我以为能够“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也不错。不懂什么叫娱乐性太强,有度量衡吗?我很佩服一些美剧能让人从头笑到尾。当然,小说肯定不是用来图解政治的。我一直以为,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要命的基因缺陷,好在这个缺陷在80后作家那里慢慢得到修复。
有文化的知青
也要吃饭讨老婆
记者:知青文学按作者的身份被分为非知青写知青和知青写知青,而知青又分为农场青年、插队落户青年、真的读过几年书的青年等,你自己是怎样看待“知青”这个群体的?
更的的:我一直不善于贴标签,而且以为,贴上一个标签来说事也许是很有特色的一种思维慵懒或无能。不管是以地域、年龄、性别、工作、民族、文化程度、体制内外来将人进行区隔或者撕裂,都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其实人和人都是差不多的,难道有文化的知青不想吃饭讨老婆,还是反之?
记者:内地出版知青题材不少都有经过删改,在保持作品完整性上你有怎样的立场?
更的的:唉,不知道怎么办。听天由命吧,很感谢出版社,我这部作品没什么刪改。
记者:类似于“知青理想主义的质疑与争执”、“知青忏悔意识的质疑与争议”等问题一直都存在于知青文学研究中,你认为这些问题的研究在当代社会具备什么价值?
更的的:最好先常识化地明确定义和描述是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是忏悔,如何才能鉴定忏悔意识等等。否则,这种争论将会永远各执一端、鸡同鸭讲、自说自话,从名词到名词、从概念到概念、以模糊对模糊、用大而空对付大而空。
网络作家成功秘诀
是“拼命写”
记者:你本身是一位网络作家,但不少作品都是文革、知青题材,这与当今“网络作家”写的玄幻、穿越等作品完全不同路数,为什么会选择用网络来写这类比较深刻的作品?
更的的:我也希望能玄幻、穿越,但没有玄得起来,没能穿得过去,当继续修炼。但用网络来写作是因为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而且我觉得打字比起手写来爽多了。
记者:网络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昙花一现,很少有深刻的作品留下来,你认为当今网络作家应该如何在快速淘汰的氛围下生存并有所发展?
更的的:打断手骨颠倒勇,拼命写。要不就忍住百年孤独,一口咬住青山不放松,争创百年品牌;要不就不断创新不断转型不断昙花一现又一现,想不出别的办法。我以为作品的生命也许和网络的特质关系不是最大,同是快节奏的摩尔定律的网络时代,莎士比亚似乎还没被人忘却。
记者:当然,近年也有不少网络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搬上荧屏,你对自己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期待?
更的的:当然有,电视是如此伟大的一个媒介,而很多人又如此痴迷于电视剧,不痴迷于电视剧似乎又无事可做。能不能触电,这决定于机遇吧。
(实习编辑:李央)